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台湾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扁案上演大逆转:家人以死相逼 认罪能救儿女?
2009-07-25

  中新网7月2日电 综合台湾《苹果日报》报道,扁家海外洗钱等弊案风暴1日出现戏剧化大逆转。继陈幸妤上周探扁时怒责父亲,昨又惊爆原一肩扛起所有罪责的陈水扁人吴淑珍,竟反逼夫婿认罪,扁子陈致中也曾以死相逼,要父亲认罪。

  扁案风暴席卷全台近一年,陈水扁和其子陈致中、黄睿靓夫妇,一直把责任全推给吴淑珍。扁从去年8月首次公开坦承有汇款海外开始,都强调一切错误是吴淑珍所为,他“没有犯罪,哪有什么认罪?”陈致中夫妇则强调“母命难违”,今年1月并认罪、代母向全台人民道歉。而今年2月吴淑珍出庭应讯时,更针对机要费弊案、洗钱案、南港展览馆弊案、龙潭购地弊案四大官司,担下伪造文书、泄密、收贿、洗钱四罪,坦承“一切都是我做的”。不料如今竟出现惊人转折,吴淑珍逼扁认罪。

  最新出刊的《壹周刊》报道称,吴淑珍为助儿女脱身,上月4日托扁妈带信给扁,信中大骂扁“不要一心只顾自己要做烈士,连累家人。”陈水扁的幕僚江志铭昨证实,吴淑珍确曾托人带信给扁,至于信的内容,他仅以“夫人是有一点责备啦!”带过。

  为何会有如此变化?绿营了解内情人士说,扁家一开始的策略是把责任推给吴淑珍,所以吴淑珍很快认罪,但发现检调及法院想要的是扁认罪,并知道“扁的罩门是陈幸妤”,所以将陈幸妤列为被告并限制出境,而陈幸妤也确实受不了而崩溃,扁家没办法解套,只好要扁认罪。

  另一知情人士透露,扁家人多次利用探扁机会,发动劝扁认罪攻势,吴淑珍甚至对扁撂话:“不认罪以后就不来探视!”陈致中也曾“以死相逼”,盼父亲认罪,不过扁仍坚不认罪。

  扁涉及诈领机要费、龙潭购地收贿、海外洗钱,以及向辜仲谅、陈敏熏索贿等四大弊案,还涉诈领“机密外交费”、二次金改收贿等弊案,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如果认罪,很可能“关到死”。陈致中则涉伪证、帮助洗钱,陈幸妤涉伪证,可处7年以下徒刑。

  扁案昨开庭,扁的公设辩护人曾德荣与扁讨论后表示:“扁不可能因此认罪,仍坚持无罪辩护。”但很心疼女儿陈幸妤的处境。律师庄秀铭则指,扁若认罪,短期内是可避免儿子被羁押或女儿被限制出境,但未必可减轻儿女刑责。

  特侦组发言人陈云南说:“扁是否认罪,不影响扁案后续侦办。”不具名检察官透露,陈致中提认罪协商后,吴淑珍曾主动向检方说:“会在适当时机劝他(指扁)认罪,但他因为面子问题,不好劝。”

  当时扁律师团分为鹰、鸽两派,鹰派支持扁抗争到底,鸽派主张认罪求全,后来鹰派胜出,检方对扁认罪已不抱希望,没想到在陈幸妤因限制出境几乎崩溃后,吴淑珍出面劝扁认罪,“外界应从人性角度看此转变,不必处处阴谋论解读扁家言行。”

  学者称吴淑珍弃夫保子

  台大政治系教授张麟征认为,吴淑珍大概认为只要担下所有罪责,家人就能置身事外,但随着案情扩大,连扁都被羁押,到了这个阶段,当然是要设法保住最爱的子女,“就必须牺牲那个(扁)无法幸免的人”,这样或许能争取司法对陈幸妤、陈致中从轻发落。

  “立委”邱毅分析,吴淑珍应是为保住儿女,才会决定把已保不住的陈水扁一起扯下来承担。另位“立委”吴育升认为,扁家可能发现扁已无法全身而退,不如断尾求生。

  “立委”邱议莹直言,这样的转折可显示:“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非常可悲!”名嘴金恒炜表示,他有确切合理的推论珍为何要逼扁认罪,但现在不能透露。

     相关链接
    ·国民党人事大换血 金溥聪交棒推崇廖了以(图
    ·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卸任 将专心辅助马英九
    ·施明德70寿宴 与两女儿裸身照印上邀请函(组
    ·马英九元旦文告:两岸要为中华民族走出康庄
    ·台湾地产商首次组团“登陆”招商
    ·专家称美国对台政策从“防独”转向“防统”
    ·揭秘台军导弹防御网:防空导弹密度世界第三
    ·两岸水手首次驾帆船沿郑成功赴台路线直航(
    ·首届海峡杯帆船赛展开角逐 自厦门扬帆直航
    ·客家祖地闽西引资忙 "大陆阿里山"入驻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