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台湾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人民日报海外版:台湾经济在好转吗?
2009-07-25

  台财政主管部门公布了5月份的进出口统计,出口为161.7亿美元,是半年来的最大出口量。和去年5月份相比较,出口萎缩了31.4%,进口有39.1%的衰退,但是都比1月至4月份的跌幅要小。财政部门解读,这是对外贸易逐渐好转的明显表现。台“经济部国贸局”分析指出,观察从1至5月的出口情形,表示台湾对外出口“动能”,恢复状况良好。

  官方口径一致,对外宣称经济正在好转。但是民间经济学者有不尽相同的分析,景气仍在谷底震荡,何来好转之说?5月份的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以上,这个数字仍令人触目心惊,161亿美元的出口值虽然比过去半年任何一个月都高,但是目前台币升值,若以台币来计算,今年3月份的出口值还略高于5月份。

  5月份台湾的出口亮点在大陆。台湾在5月对大陆(不含香港)的出口,比1月份增加了1倍。但是在一二月份台湾对大陆出口缩减了50%,5月份有些恢复,一二月份的基数很低,算起百分比来像是有了大跃进,其实实际额度增加得不算太大。这还是要拜赐大陆家电下乡政策所带来的商机,更由于两岸关系转好,当局协助产业,开辟、扩充、稳定了大陆市场的通道,自然功不可没。

  然而大陆是一个国际市场,政策优惠只存在于一时,台湾一直要和经济型态极为雷同的韩国竞争。双方招招相逼,不能松一口气。台湾对欧美等高度工业国家的出口,5月份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比1月及3月份还差。台湾产品在日本和其它工业国家进口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月下降,这都是非常令人忧心的数据。

  先进工业国的经济仍在疗伤喘息阶段,短期内台湾不能奢望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出口贸易有所提升。全球各国的经济复苏,只见到“金砖四国”有回暖的现象,其中当然又以中国大陆复苏最为明显,欧美经济学者已经预测,今年中国“保八”没什么问题。分析家指出,幸好这一年来两岸经贸空前的热络,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逐月以大幅度增加,景气才得到稳定,缓步回升,否则情况更加不可设想。但是仅大陆市场一枝独秀,就有如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也不是很妥当,如果两岸关系不再热络,岂不是要鸡飞蛋打?

  所以说两岸经贸关系如唇齿相依,不能倒退,不能恶化,也没有理由走回头路。经济是命根子,有谁会拿自己的命根子来开玩笑?当然“台独基本教义派”是例外,为了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不惜砸烂所有人的鸡蛋。经营开发与其它国家地区的贸易关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今台湾的经济正处在救火、灭火、性命交关的阶段,哪里来得及开发新的贸易管道,这是不知、也不顾民间疾苦。

  官方的数据也显示,一连5个月进口的衰退都大于出口,以致出超不断扩大,今年1至5月较之去年同期,出超增加了1.1倍。然而这也不是个健康的现象,进口原料等大幅度萎缩,相对的赚到些外汇,隐忧是短期内将造成内需不振和出口的减少。其中资本设备的进口,在这段时期内减少了44.3%,消费品进口第一季降了12.5%,四五月份更降了17.8%。这表示民间消费意愿低落,消费成长率将继续呈现负数,振兴内需及内部投资有退无进,还是不见起色。

  单单看到最近的台湾股市气势不错,进出口贸易略有成长,就武断地做出结论:台湾经济已经好转,脱离谷底等。从官方的角度来考虑,这样说是为了安定人心。但是仔细分析这些资料,一切还是不容乐观,要再谨慎观察。(作者曾任台湾美商美林证券公司总裁 马淑静)

     相关链接
    ·国民党人事大换血 金溥聪交棒推崇廖了以(图
    ·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卸任 将专心辅助马英九
    ·施明德70寿宴 与两女儿裸身照印上邀请函(组
    ·马英九元旦文告:两岸要为中华民族走出康庄
    ·台湾地产商首次组团“登陆”招商
    ·专家称美国对台政策从“防独”转向“防统”
    ·揭秘台军导弹防御网:防空导弹密度世界第三
    ·两岸水手首次驾帆船沿郑成功赴台路线直航(
    ·首届海峡杯帆船赛展开角逐 自厦门扬帆直航
    ·客家祖地闽西引资忙 "大陆阿里山"入驻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