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台湾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徐博东:勿担心国共"王不见王"会给两岸造负面影响
2009-07-25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徐博东教授今天在《海峡导报》上撰文,就马英九决定参选党主席发表六点观察评论。徐博东认为,不必担心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国共两党一时间“王不见王”,而给两党和两岸关系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全文如下,

  困扰国民党多时的马英九是否兼任党主席的风波,在马吴联合记者会后大概可以平息了。围绕这场风波,不免引起人们的许多思考:

  其一,本来这件事若是处理得当,应该不至于酿成这么大的风波。咎其根源,盖出于国民党根深蒂固“放话文化”的劣根性。改造国民党,是马英九兼任党主席所标榜的重要目标,但愿马英九及其亲信幕僚今后能以身作则,从改造国民党的“放话文化”劣根性做起,展现出和以往不同的新气象。唯其如此,外界才会相信,马英九真正有能力、有魄力改造国民党。

  其二,有舆论认为,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最大好处,就是“党政一元化”。未来党中央和“立法院党团”统统都得乖乖听马英九的话,配合行政团队执政,真正做到“完全执政,完全负责”。此话固然不假,但世间任何事情有利则必有弊,能否趋利除弊,关键在于“主事者”。就说李登辉和陈水扁,“党政一把抓”,究竟是“趋利除弊”还是“趋弊除利”?已经不言自明。“完全执政”的结果,变成了“完全不负责任”,害惨了台湾!

  其三,不错!马英九不是李登辉,更不是陈水扁,相信他不会搞独裁、搞黑金,更不会搞“台独”、搞贪腐。但不擅与人“沟通”,则是马英九人格特质中的最大弱点,这也正是他上台之初,造成“府、院、党”配合不顺畅的重要原因之一。须知,党籍“立委”个个都是“人精”,除了少数不分区“立委”,其余大多数“立委”都是在选举中“拼杀”出来的战将,何况他们还要代表各自选区选民的切身利益,倘若以为马英九兼任了党主席,一切就会OK,那就未免太过天真。“府、院、党”能否配合顺畅,恐怕还得从小马哥克服自身不擅与人“沟通”的弱点做起才成。

  其四,马英九不擅与人“沟通”,除了“性格”使然,更在于“心态”。马英九及其亲信幕僚总以为,国民党能够重新上台执政,全靠了马英九。所以无论党中央还是“立院党团”,统统都该“唯马首是瞻”。其实,诚如我的好朋友蔡玮教授所言:马英九能赢回政权,“国民党上下将士用命也功不可没”!马英九的这种错误“心态”若能从根本上得到调整,真正摆正位置,客观地看待自已,那么他不擅与人“沟通”的弱点则不难克服,而日后“府、院、党”的顺畅配合、国民党的兴旺乃至台湾的进步与繁荣,也就不难预期。

  其五,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不仅是国民党的“家务事”,同时也是国共两党和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有人乐观评估,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胡马会”很快就会登场。但本人妄断,在马英九的第一任期内“胡马会”很难实现。问题不在大陆,而在于面对来自岛内外的强大压力,以竞选连任为第一考量的马英九是否有这种胆略?须知,马英九下决心兼任党主席,考量的重点在“内政”而不在“两岸”。

  其六,相反,有人则担心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国共两党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因为“胡马不能会”而大受其损。显然这是“过虑”。试想: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并没有“胡马会”,何以一年来两党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却能“一日千里”,十分顺畅?关键就在于国民党高层在两岸政策上有高度共识,不存在分歧。故此,不必担心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国共两党一时间“王不见王”,而给两党和两岸关系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相关链接
    ·国民党人事大换血 金溥聪交棒推崇廖了以(图
    ·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卸任 将专心辅助马英九
    ·施明德70寿宴 与两女儿裸身照印上邀请函(组
    ·马英九元旦文告:两岸要为中华民族走出康庄
    ·台湾地产商首次组团“登陆”招商
    ·专家称美国对台政策从“防独”转向“防统”
    ·揭秘台军导弹防御网:防空导弹密度世界第三
    ·两岸水手首次驾帆船沿郑成功赴台路线直航(
    ·首届海峡杯帆船赛展开角逐 自厦门扬帆直航
    ·客家祖地闽西引资忙 "大陆阿里山"入驻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