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台湾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台湾郑成功文化节开幕:两岸艺术交流阻隔不了
2009-07-25

  中新社台南四月二十九日电 题:台湾写真:“两岸的艺术交流是阻隔不了的”—台湾郑成功文化节开幕侧记

  中新社记者 邓敏 耿军

  台湾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郑成功文化节”二十九日晚在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开幕,来自大陆的厦门歌仔戏团、泉州南音乐团、漳州木偶剧团、福建省杂技团与台湾十鼓击乐团等艺术团体轮番上阵,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联袂演出,让现场数百位台南民众感受到两岸杰出文艺团体的不同风貌。

  “郑成功文化节”是与妈祖文化节齐名的台湾两大文化盛事之一,迄今已进入第八个年头。二00九年郑成功文化节的主题是“成功领航”。主办方台南市政府积极推动“十七世纪台湾船复原重现计划”,希藉重建开台圣王郑成功武装商船重现大航海时期的台湾海洋文化。

  当晚六点四十分许,台湾廖末喜舞蹈团首先表演了舞蹈《乘风破浪》,以长袖的抛甩收放展现海浪的宽广多元,在铿锵有力的太鼓乐声中,以糅合现代舞与武术的表演,呈现郑成功如骇浪般波澜壮阔的一生。

  紧接着,台湾东方艺术团结合舞艺和武艺呈现郑成功大航海时代的伟大历史,十鼓击乐团则以磅礴的鼓艺演出搭配巨大风帆,象征一鼓作气航向成功。

  下半场的演出高潮则由来自大陆的文艺团体掀起。古服、古声、古乐的泉州南音,极具乡土气息的歌仔戏,吸引儿童眼球的木偶剧,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让现场许多台南民众直呼真是太过瘾了。

  来台参加郑成功文化节的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立华对中新社记者说,郑成功祖籍福建南安,在泉州长大,练兵于金门、夏门,作战于漳州,开基建府于台湾,是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而台南市市长许添财亦在当晚的开幕式上表示:“正因为两岸对文化的共同重视,才会有厦、泉、漳的好朋友来参加郑成功文化节。”

  文化部港澳台办公室台湾处处长萧夏勇对记者介绍说,来台参加郑成功文化节的四个福建艺术团共一百六十八人,是福建省首次组织大型文化团组赴台南交流演出。除了参加开幕式演出,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出大戏外,还会在台南市庙会、社区面向普通民众公开演出折子戏,更会深入屏东县、彰化县、高雄县、市等地演出。

  除了文艺演出团体,与郑成功渊源深厚的福建南安、漳州、厦门等地也分别派代表团参与郑成功文化节活动,包括文化部组织的大陆文化行政专业人士代表团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代表一同在当日一早参与了“郑成功开台三百四十八周年中枢大典祭典”。

  三百四十八年前的四月三十日,郑成功由台南鹿耳门登陆,驱荷复台,台湾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因此,二十九日上午九时,台南延平郡王祠举行了盛大的祭典。来自大陆的二百余位代表与台湾各地的郑氏宗亲会等团体、民众一起,向郑成功像进香、献花、献果、献馔,并点灯祈福。

  在管弦乐团的伴奏下,代表团团长汪志刚与台南市文化观光处长许耿修合唱了一曲邓丽君的经典歌曲《甜蜜蜜》。唱毕,汪志刚感慨地说道:“这首歌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大学念书。两岸当时没有开放交流,大陆也比较封闭,但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的歌曲却在大陆年轻人中风靡。两岸的艺术交流是阻隔不了的。”

  因此,在晚间的郑成功文化节开幕式致辞上,汪志刚也由衷地表示,两岸和平、繁荣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文化交流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他在现场热情地邀请台南艺术团和台南民众赴大陆访问交流。“两岸的郑成功文化节可以互相扶持、共同交流,实现文化双赢。”(完)

     相关链接
    ·国民党人事大换血 金溥聪交棒推崇廖了以(图
    ·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卸任 将专心辅助马英九
    ·施明德70寿宴 与两女儿裸身照印上邀请函(组
    ·马英九元旦文告:两岸要为中华民族走出康庄
    ·台湾地产商首次组团“登陆”招商
    ·专家称美国对台政策从“防独”转向“防统”
    ·揭秘台军导弹防御网:防空导弹密度世界第三
    ·两岸水手首次驾帆船沿郑成功赴台路线直航(
    ·首届海峡杯帆船赛展开角逐 自厦门扬帆直航
    ·客家祖地闽西引资忙 "大陆阿里山"入驻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