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台湾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述评:两会商谈稳扎稳进,务实明智
2009-07-25

  中新社南京四月二十七日电 (记者 刘舒凌)海协会与海基会二十六日在南京举行两岸两会领导人第三次会谈,并签署《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公布双方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事宜达成的共识。

  三项协议,分别意味着空中直航更完善、规范,两岸经济关系从商贸经济发展到金融领域,两会协商从经济议题扩展到社会议题。至于就陆资入岛达成的共识,意味着两岸经济往来将从单向投资发展到双向投资。两岸经贸交流进一步正常化。

  三项协议签署后,相关业界人士对严谨的文书措辞进行分析:

  ——《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及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事宜达成的共识,意味着两岸全面“三通”已经实现。

  开通定期航班后,两岸航空业界不必逐月申请航班,有利调度航机,方便旅客安排行程;客运航班之扩充,让紧俏的直航机票在未来有了价格调整的空间,“对于两岸交流和将来经济往来意义重大。”

  两会有关陆资赴台的共识中提出:希望两岸业务主管部门以适当方式建立沟通机制,共同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专家分析指,此项共识较具原则性,它为大陆参与台湾基础设施建设“开了一个门”,将来实现后可直接拉动、活络台湾经济。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利于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深入发展,两岸携手、共同对抗国际金融危机。

  两会南京会谈同意建立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尽快推动双方商业性金融机构互设机构,继续磋商两岸金融机构准入及开展业务等事宜。业界评论指,两岸迈出正式签定MOU的第一步。一直苦于岛内杀价争取放款恶性竞争的台湾银行业,“目前正在竞逐大陆径赛的起跑线上蓄势待发”。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利于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和两岸交流交往正常秩序。

  该项协议被称作一九九0年“金门协议”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保护台商权益,甚至对保护今后到台湾投资的大陆资本,都有很大的帮助。“陆委会”本月二十三日发表的民调显示,百分之七十九点六的台湾民众赞成两岸协商共同打击犯罪并签署协议,以解决司法侦查及人犯遣返问题。

  自从去年五月,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月“三通”等基本障碍获得解除,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和机制化包括签署两岸经济合作协议正在成为两会今后一段的商谈重点。

  两岸关系、特别是两岸经济关系正进一步深化,经贸事务商谈深入到专业领域。在海协会、海基会搭建的“桥梁”之上,越来越多议题正由两岸主管机关及业界人士直接参与协商,在频繁的会议及电话、传真往来中磋商实务细节。

  因此,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二十六日在海基会的答谢晚宴中有感而发:作为两会协商的亲历者和推动者,惟知其来之不易,因而倍加珍视疼惜。他表示,会谈结束后,海协会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各项协议,保证会谈成果都能顺利、尽快地落实。

  江丙坤在同一场合表示:两会协商就是把两岸之间的善意、互信与共识“具体化、文字化、机制化”;这个过程就好像盖房一样,两会用一砖一瓦把和平发展的蓝图化为实体的华厦。

  二十六日会谈中,两会已拟定于下半年在台湾举行第四次会谈,将进一步就两岸渔工劳务合作等问题进行商谈。

  西谚称“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国古人讲“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处理过去曾长期紧绷的两岸关系,海协会与海基会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工作方式可称为当前情境下最务实、明智的选择。(完)

     相关链接
    ·国民党人事大换血 金溥聪交棒推崇廖了以(图
    ·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卸任 将专心辅助马英九
    ·施明德70寿宴 与两女儿裸身照印上邀请函(组
    ·马英九元旦文告:两岸要为中华民族走出康庄
    ·台湾地产商首次组团“登陆”招商
    ·专家称美国对台政策从“防独”转向“防统”
    ·揭秘台军导弹防御网:防空导弹密度世界第三
    ·两岸水手首次驾帆船沿郑成功赴台路线直航(
    ·首届海峡杯帆船赛展开角逐 自厦门扬帆直航
    ·客家祖地闽西引资忙 "大陆阿里山"入驻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