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台湾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两岸积聚智慧共谋海峡经济区发展
2009-07-25

  中新社福州五月十八日电 (记者 郑长灵)今天下午,以“着力先行先试,扩大两岸交流,发展海峡经济,共创合作双赢”为主题的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二百五十多名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海内外来宾聚集一堂,共谋海峡经济区发展大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新党主席郁慕明等两岸高层出席研讨会,凸显“构建海峡经济区”中心议题备受重视和关注。

  “海峡西岸对应海峡东岸,这次高层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探讨如何抓住当前合作的有利时机,顺应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合作趋势,构建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海峡经济区。”主持研讨会的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于广洲开门见山地说。

  研讨会上,与会两岸专家学者围绕“海峡经济区在亚洲、在亚太在两岸中的战略作用”,“海峡经济区发展的物流基础、有利条件、前景目标,构建海峡经济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构建海峡经济区采取的模式、途径和步骤”,“构建海峡经济区的相关对策和措施”,“研讨海峡经济区的科技企业、对接平台,促进海峡经济区的产业整合、优化整合”等议题,畅所欲言,为推进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提出建议和良策。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称,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构建海峡经济区,将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同时也为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进行有益探索,为两岸同胞开展经济大合作充当“先行军”;将为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便捷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并逐步形成东部沿海一线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的完整发展布局;将推动台湾海峡地区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地区合作趋势下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

  据粗略测算,台湾、福建、浙南地区、粤东地区以及腹地江西中东部共同构成的经济板块,面积约二十九万平方公里,人口为一点一四亿,人均区域产值为四千九百美元,是大陆平均水平的两倍,已经达到世界银行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水平。

  但是,林文漪表示,该区域发展潜力还很大,如果两岸兄弟同心,共谋发展,海峡经济区必将成为又一重要的经济繁荣区和新的增长极。

  前台湾高雄大学副校长、应用经济学教授王凤生在演讲中说,对于发展海峡经济区,台湾理应扮演重要角色。如果闽台的经济发展能获得密切的合作,两岸的腹地就会大大增加。他建议两岸在精致农业、医疗服务业、造船业、休闲健身业、观光与文化活动、金融业等六个方面合作发展

  “促进海峡西岸和东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两岸互动。只有加强交流,共商大计,两岸合作方式和机制的创新才能水到渠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海峡经济区是建设两岸共同家园的新颖设想,可以成为海峡两岸加深沟通交融的理想地带,成为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体系的衔接地,成为未来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先行区,共同构建市场高度开放、制度条件健全、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在他看来,一个繁荣的海峡经济区,将推动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融合,将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福建省委副书记于广洲也表示,相信在当前大机遇、大开放的背景下,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的和平发展一定会迈出更大的步伐,两岸的经济合作一定会更加紧密,海峡经济区必将会展露出光明的前景。(完)

     相关链接
    ·国民党人事大换血 金溥聪交棒推崇廖了以(图
    ·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卸任 将专心辅助马英九
    ·施明德70寿宴 与两女儿裸身照印上邀请函(组
    ·马英九元旦文告:两岸要为中华民族走出康庄
    ·台湾地产商首次组团“登陆”招商
    ·专家称美国对台政策从“防独”转向“防统”
    ·揭秘台军导弹防御网:防空导弹密度世界第三
    ·两岸水手首次驾帆船沿郑成功赴台路线直航(
    ·首届海峡杯帆船赛展开角逐 自厦门扬帆直航
    ·客家祖地闽西引资忙 "大陆阿里山"入驻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