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沿科学发展道路前进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步伐 |
2009-04-30 |
|
省信息产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孙安会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和信
息化建设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向前迈进,取得显著成绩,为全省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四个发展阶段 四次大的突破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起步于国家“一五”期间,在上个世纪六、七
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经过了较大规模建设,以后又经过了九
十年代的军工电子企业布局调整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生产、研发基地。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工电
子发展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家在我省布局建成以生
产军用通信、雷达、导航设备及配套产品为主的电子企事业单位22家,
并带动地方建设了一批电子企业。1980年,全省电子工业总产值2.55
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第二阶段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
时期。八十年代中期,相继建成了彩管、彩电、电冰箱等一批消费类
电子产品生产线,十年间,全省电子工业总产值增长13.3倍,1990年
达到33.7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6%,年均递增28%。第三阶
段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发展时
期。进入九十年代,三线企业大规模调整迁建,西安、宝鸡、咸阳等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陆续建设,一大批民营电子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
应运而生。200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261亿元(其中软
件产业3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6%,是十年前的7.8倍,
排在全省八大工业支柱产业第3位,居全国第11位。第四阶段是软件
及服务外包产业高速发展时期。2007年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1亿
元,七年增加了6.4倍,年均递增30.3%,居全国第10位,占我省信
息产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42.7%。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发展,我省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
研发和生产基地。在西安高新区的软件园、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已形
成了近600家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集群,成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和软件
出口双基地;在电子工业园区以西京公司为龙头,带动周边200多家
企业已形成了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以彩虹集团为龙头的国家(咸阳
)显示器件产业园和以电子信息集团、中电科技20所、39所为主的有
近30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国家军工电子基地已初具规模;太阳能光伏
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已初
步改变单一国有经济局面,使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
以西安、宝鸡、咸阳三个中心城市为聚集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带。
打造“基地”建设“高地” 核心基础产业空前发展
我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核心基础产业,把软件、
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作为发展重点。我省在核心基础产
业中,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群体较大,软件外包服务特点突出,人才
供给充沛,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人才队伍相对稳定,虽在全国排
位第十,但已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且上升趋势明显。传统基础类电
子产品与市场需求同步,竞争力较强,部分产品独具特色,尤其是电
子元件、器件具有较强的相对优势。因此,我们要加强政策引导和项
目支持力度,促进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
利用西安高新区良好的技术聚集环境,进一步落实软件产业政策,重
点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工具和软件服务外包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努
力把陕西打造成西部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基地”。
在打造“基地”的同时,还要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向西部转移的“
高地”,就是要面对产业的转移趋势,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在产业
发展环境方面创建我们自己的优势,按照差异化发展模式,做好产业
的引导、转移和承接地工作。陕西有西安高新区、经开区和闫良航空
产业基地、西安航天产业基地等诸多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园区,为产业
转移奠定了很好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些区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产业基础相对成熟的优势以及科教和文化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招商
信息机制,重视招商策划,以龙头企业招商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促进
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快速形成,真正把陕西建设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向西
部转移的“高地”。
科学技术先行 五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围绕信息产业发展目标,信息化产业在五大产业集群建设上得到
了长足发展。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群体——目前在西安高新区已聚集服务外包企
业100多家,形成了西安炎兴科技、台湾凌安电脑、神州数码为核心的
20余家从事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的企业群体;以NEC、富士通、
葡萄城、用友等50余家对日本、欧美及台湾的软件加工企业群体;以
英飞凌、应用材料、英特尔、IBM为核心的20余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
群体,华为、中兴等国内著名IT企业在西安的研发基地也在迅速壮大;
形成了以西翼、神州数码、石油新生代、恒生为核心的20余家工程软
件外包企业群体,西安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备受业界关注。
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过多年攻关,在用
于制造高亮度氮化镓LED外延片的材料生长设备和器件工艺条件方面,
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已经研制出各种LED芯片,
目前在国内的技术综合水平处在领先地位。省电子信息集团所属企业
在半导体设备制造、大功率LED应用产品等方面具有技术、生产和市
场优势,LED管芯生产已进入量产阶段。西电数码、西安智海、西安
青松、西安黎明等20多家企业在LED封装、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
研发、生产和营销经验。
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链的雏形。省有色
和投资集团在咸阳投资建设的年产1250吨多晶硅项目,填补了我省在
微电子硅材料方面的空白。理工大学等企业从拉晶、切片、抛光、单
晶炉制造到材料回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循环结构,骊山电子研究
所、香港旗创和碧辟佳阳公司太阳能硅电池生产、组装,以及航天产
业基地引进的中电投在陕投资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抚顺隆基磁电设
备公司投资建设的1500吨硅片项目,这些都为我们发展太阳能光伏产
业奠定了基础。
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国防应用为重点、民用
产品为支撑的产业特色。我省现有研究机构与各类企业近30家,围绕
汽车导航、手机移动定位、手持导航、气象探测、“北斗”应用等重
点领域,在西安建设卫星导航产业基地,聚集各种卫星导航核心技术
研发、应用开发、规模生产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集成电路
设计、封装和测试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美光公司(全球第
二大内存芯片厂)、应用材料公司(世界半导体产业领军企业)和美
国IR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西安爱尔公司等国外大企业,在西安投资建设
的项目分阶段完成后,预计可实现15亿美元左右的出口规模。
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信息化发展迈新高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信息化发展也不断迈新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截止2007年
底,全省信息光缆线路总长22.71万公里,比上年同期新增3.87万公
里,覆盖各市、县、乡和63%的行政村,其中58%的行政村实现了宽带
接入。网民总数达到517万,互联网普及率13.9%,均位列全国第16位
和西部第2位。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3.8%和95.2
%,100%行政村已通电话,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25.1%,移动电话
普及率42.21%。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全省信息化程度逐步
提高。
二是电子政务建设初具规模、业务和应用逐渐展开。子政务统一
网络已具规模,省级应急指挥系统、金财工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
程、电子口岸信息系统、信访信息系统等重要业务系统也都相继依托
统一平台进行建设,应用已逐渐展开。面向公众的省政府门户网站新
增了“百项实事网上办”、“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等全新的服务性栏
目,针对个人、法人、投资者、旅游者等不同人群和组织提供了60余
项服务内容,强化了在线服务的功能。在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排
名中,省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第6,西部第1。
三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重点推广信
息技术应用的45户大中型企业和138户示范企业取得了重大进展。西
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实施PDM项目,设计更改和返工
减少了50%,装配问题减少了50-80%,研制周期缩短了50%以上。
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产品设计
周期由原来的42个月缩短至8个月
四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实
现了信息站的应用与服务功能,同时也拓展了电信企业的业务。据不
完全统计,各级农业信息网发布各类信息近8万条,通过网上促销农
产品的成交额达到20多亿元。政企合作,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对于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
会事业繁荣和丰富农民生活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年将要完成8000个
行政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
五是区域信息化建设全面起步,信息资源共享逐步扩大。西安市
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市级部门接入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以此为基础
开展了数十项业务的网上审批和联网办事,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企业
基础信息共享交换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市级工商、地税、国
税、质检四部门有关企业基础信息定时交换,比对核查。杨凌区充分
发挥杨凌的农业科技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农信通”手机短信技术服
务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采编农业短信4000多条,服务农民群众30万
人次。汉中、榆林等市也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创办“市长信箱”、“
在线咨询”、“在线投诉”等多个便民服务栏目,信息处理率、办结
率均达96%以上。
六是服务领域信息化成效显现,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金财
工程”顺利实施,使政府收支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一发
放等及时、准确。“秦税工程”的建设为税收征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
支撑,促进了全省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金盾工程”坚持边建设边
应用的原则,成效显著。2007年以来,通过现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破获案件249起,通过网上追逃抓获在逃人员3515名,协助破案17048
起,挽回经济损失1080余万元。交通系统不断整合完善交通信息网,
注重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在全国交通政务网建设中名列第7。文化信
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完成6个县中心、110个乡中心和159个行政村的试
点建设任务。“金保工程”的养老保险指纹身份认证系统启用以来,
通过指纹采集,西安全市查出冒领养老保险59人,追回冒领款项26万
余元。启动了宏观经济、法人单位、人口和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四
个基础信息库建设。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 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
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在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速国
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
统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立足我省工业发展特点,
加快建设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产品研
发、产品生产、企业营销、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要深入推
进装备类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在机械、汽车、航空、船舶等制造业企
业,优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控设备、数控加工中心、高端电子
设备仪器等机电一体化产品,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
力;要大力加强基础类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在建材、石化、冶金、造
纸、煤炭、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重点节能企业中,推广一批
成熟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带动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效降低
能耗和污染排放;要大力发展消费类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在食品、医
药行业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计算机控制生
产工艺,全面提升食品卫生和药品安全的检测、控制水平;要推进信
息化与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发挥好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业发展的促进
作用。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要以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为中心,着力推进业务协同和资源
共享。要继续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设六大系统统一机
房和应用平台,推进各市、县(区)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要依托统
一平台逐步实现省级各部门间公文的无纸化传输,抓好电子政务通用
办公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要大力推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全面完成
“秦税工程”、“金财工程”建设,启动金审、金质一期工程等重要
业务系统建设;要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第三要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
实现养老信息省级大集中和医保信息市级集中,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在
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环境检测与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
信息网络整合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要推进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区
域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强政务
信息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统筹规划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建
立政务信息公开、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要优先推进信息化与传统
农业的融合,加快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全面推进为“三农”服
务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开发整合涉
农信息资源,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快完善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加
强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工作,健全信息化法规体系建设,拓宽
信息化投融资渠道,加强信息化知识培训,确保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