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实施惠民工程 百姓享受实惠 |
2009-04-30 |
|
近年来,黄陵县全力打造圣地新形象,大力发展经济,形成了以
苹果为主的塬区优势产业、以种、养、加为主的川道特色产业、以煤
炭开采、煤能转化的工业经济和以黄帝陵旅游为核心的寻根祭祖名牌
旅游产业,县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截至9月底,全县完成生产总
值28.8亿元,增速位居延安市第三。财政总收入5.14亿元,地方财政
收入完成2.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0元,农民现金收入
2565元。
完善城市功能 改善环境面貌
2004年,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以改善
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坚持
建设与管理同步,城市与农村互动,创建与育人并行,通过强化指导,
分步实施,逐项突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城市
管理明显加强,市民素质明显提高。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黄陵县先后完成县城总体规划、黄帝
陵景区规划及张寨片区的建设详规,完成了轩辕大道、商业大街等项
目建设和黄花沟街景仿古改造、轩辕街、中心街、北街、站前路、土
德路等12项改造工程,城区主干道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了
供电、供气、供热、道路、给排水等配套设施,使县城规模迅速扩张,
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在环卫设施的配套方面,投资1400万元的县城垃圾处理场即将建
成投入使用。投资5000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2009年将
建成使用,这在一个县城还是少见的。在县城中心区建设了桥山广场、
文体广场、高阳路广场等公共场所,配置了休闲健身器材。制定了城
区绿化系统规划,扩大公共绿地面积,在庙前区、桥山广场等公共区
域加大了绿化栽植、补植,设置了绿化造型景观。2004年以来,累计
投资达5.46亿元,实施城市建设项目31个,治理了东沟、印台山、黄
花沟段滑坡地段地质灾害,使县城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城市功能显
著提升。
提升城市品位 优化城市环境
黄陵县始终坚持把创建工作与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
和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紧密结合起来。
黄陵县大力开展了七项整治活动:一是整治乱泼污水、乱倒垃圾、
乱搭乱挂等城市不文明现象;二是整治乱设摊点、占道经营,取缔了
不合规范的早市、夜市、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三是整治城镇违章建
设,强制拆除了虎尾隧道等处的违章建筑;四是整治户外广告、乱贴
乱画等有碍市容的行为,更新规范门牌门匾,设置固定的户外广告宣
传栏;五是整治交通秩序,加强道路巡查,严管重罚乱停乱放行为,
完善了道路交通标识,划定临时停车位346个,确保了城区交通安全
畅通与良好的秩序;六是整治建筑工地,开展文明工地创建活动,保
持工地建筑材料堆放整洁,及时外运建筑垃圾,工地食堂、厕所及工
人休息室干净整洁;七是整治环境卫生,落实沿街单位、门店、居民
门前“四包两禁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使主街道环境卫生更
加干净、整洁。
治理集市社区 实施五大工程
县城中心的佳宏市场和东关市场,是黄陵县最大的两个集贸市场,
黄陵县投入300余万元对市场内破损路面、人行道、棚厅、临时房、
排水渠、上下水管道、公厕、路灯、灯箱牌匾等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
改造,规范了门牌匾,开展了门店内外环境卫生的大清理、大整治,
做到了文明经营、划行归市、牌匾统一、物品上台、活禽入笼、水产
入池,整齐、干净、卫生。
该县全力打造“张寨片区整治、黄花沟沟道治理、过境路仿古改
造”三个亮点,不断美化“糠醛厂、高阳、佳宏、帝景苑”四个小区,
让黄陵亮起来,美起来。黄花沟、暖泉沟原来是典型的“龙须沟”,
今年该县下大力气进行整治,清理了河沟淤泥垃圾,修缮河堤边坡,
对黄花沟的居民巷道和沟渠硬化,修砌排污暗渠,设围栏装路灯,配
备了休闲健身娱乐设施,补栽种植了绿化树木和花草,受到居民拍手
称赞。
与此同时,县上实施了沮河污染治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四山”绿化工程,居民巷道硬化工程,乡容村貌整治工程;投资71
60余万元,使全县29个煤矿实现了生活区和生产区分离,27个煤矿已
建成了雨、污水沉淀池,硬化矿区运煤道路21公里;建成集中供热点
4个,供热面积达到56万平方米,从今年起县城全面禁烧有烟煤,县
财政还投入500万元用于居民燃煤补贴;投资5200万元,用两年时间
对城区黄帝陵周边5200余亩的山体实施绿化,一个“水在城中,城在
林中,人在山水中”的县城自然景观初步显现。
为了提升黄陵的整体形象,县上把城中村的卫生也一并纳入集中
管理,落实专职卫生保洁员,配备完善垃圾台、垃圾屋、公厕、排污
等环卫基础设施,整修硬化村庄巷道,栽植绿化树木,动员村民维修
残墙断壁,整治院落、房前屋后卫生,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对积存垃圾、
卫生死角进行了彻底清理,使城中村面貌焕然一新。
(王春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