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改革开放30年西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县委书记车国珍(右)、县长刘颙研究城市建设
茶园风光
22.4万亩茶园苍翠欲滴,数百家外资企业纷至沓来,公路铁路纵
横交错,一座新兴城市正在牧马河畔拔地而起。改革开放以来,历届
西乡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以加快发展为己任,大胆探索实践。特别
是2006年以来,该县围绕率先突破发展目标,深入实施“一五五六”
战略,促使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66
亿元,是1978年的45.8倍;地方财政收入3505万元,是1978年的8.78
倍。被誉为“中国著名茶乡”和“中国经济林(茶叶)之乡”和全国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
农业稳县稳步推进。该县是传统农业县,农业人口占87%,县域
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该县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促使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全县粮油作
物全部实现了良种化、优质化,年产粮食达到11.83万吨。以茶叶、
生猪为支撑的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茶叶种植面积达22.4万亩,茶
叶加工销售企业达208家,年产茶叶4千多吨,产值达1.72亿元。发展
生猪养殖大户500户,生猪饲养量达84.3万头。该县还成功举办了9届
茶叶节、樱桃节,促使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支柱工业强势崛起。工业是该县突破发展的潜力和希望,该县在
全省率先完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顺利完成34户国有企业改
制,并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初步形成以矿产、水电、建材、机械制造
和化工、医药、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0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
12.21亿元,是1978年的616.2倍。精诚化工、午子绿茶、秦巴药业、
西玛机床等一批骨干企业产销两旺,效益不断增加。
开放兴县硕果累累。该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大批外商来县
投资兴业。近年来,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01个,到位资金11.8434
亿元,长林公司、东裕茶业、陕南天然气液化公司、曲江洞电站等一
批外商投资企业及项目相继落户西乡,为西乡带来了充裕资金、先进
的理念,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西乡曾因处于水库淹没区,丧
失国家建设机遇,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落后。通过30年来坚持不懈地努
力奋斗,全县形成以316、210国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依托、乡村公
路为主脉,覆盖全县23个乡镇267个行政村的公路网络。公路通车里
程达1978公里,是1978年的10倍。阳安铁路横贯全境,十天高速公路
开工建设。全县电力线路总长3332公里,年用电量也由1978年的2000
万千瓦时增长到1.3亿千瓦时,并建成水电站201座,年供电6836千瓦
时。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1.2平方公里扩展
到6.5平方公里,人口达8万多人。并连接8个中小集镇,总规划面积
达30平方公里,辐射人口约15万人。全县现有固定电话用户66300户,
移动通讯用户6.82万余户,宽带用户4600户,有线电视用户22890户。
2007年西乡县成功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并吹响了进军省级卫生
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县城的号角,如今的西乡“绿茶清香飘千里,
一河两岸日夜新”。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该县2005年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全县在
校生54972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4%,高中入学
率达85.6%,比1978年分别提高5%、22%、60%,西乡一中、二中
成为享誉市内的省级示范高中,还以两所示范高中在陕南独具优势。
全县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三,2008年高考上线人数
785人,是1978年的36倍。职业高中从无到有,并创办了独具特色的
茶艺专业。秦巴茶艺成为全省五大劳务输出品牌之一。同时大力实施
民生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363.
28元增长到1698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7年1127.6元增长到78
16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263447万元,是1978年的986倍,城市居
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6.87平方米。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达1.2万
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4%。目前,该县3.02万名城市居民
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正在进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