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陇县着力在农村培育了一批肯奉献、有特长、会管理的“特色村
支书”,这些“招商支书”、“烤烟支书”、“水果支书”等具有新
时期特色的村党支部书记们,在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路上各展其才,
尽显其能,成绩非同一般。
陇州大地这几年陆续成长起来的那些特色产业村,便是“特色村
支书”们在给党旗添彩中,最浓重的一笔。
“沼气支书”红得很
在陇县,一说起牙科乡梁甫村,人们就会把它与沼气、无公害苹
果联系起来。这个远近闻名的沼气专业村,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梁志芳
带出来的。
梁甫村曾是陇县奶畜发展较快的农村之一。刚开始时,随着奶牛
存栏量大幅增加,群众家中的人畜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严重
环境污染,成为家中和村里“脏、乱、差”的重要根原。2001年,梁
志芳得知县上要搞沼气池试点建设后,多次上县农业局游说争取,终
将本村列为县上农业跨越计划中的沼气建设试点村。经过一年多的努
力,梁甫村建成户用沼气池320多座,占全村农户的80%,一下子成
为全县首个沼气村,并实现了“畜—沼—果”发展模式,带动了村里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受梁甫村的影响,全县已建成沼气村近50个,建成沼气池近万座。
“奶牛支书”牛得很
东南镇苟家沟村曾是一个以世代种粮为主的村子。村党支部书记
王志奎在一次外出参观时萌发念头:自己村附近就有乳品企业,可以
发展奶牛。回来后,他先带头贷款购买了两头奶牛,经过精心饲养,
效益不错。此后,他便动员和鼓励大伙养奶牛,并联系乳品企业在该
村设立收购点、现场挤奶点,使群众看见效益,争先恐后地发展起了
奶牛养殖业。接着,春风满面的王志奎又赶快忙起了技术培训等保障
之类的事儿。几年下来,苟家沟村80%的农户养起了奶牛,成为全县
首个奶牛专业村。现在,苟家沟村奶牛存栏400多头,日产鲜奶3吨,
全村农民人均鲜奶收入2000多元,占年收入的70%,奶牛成为村里的
主导产业。
在这个“奶牛第一村”的带动下,陇县形成了一批奶牛养殖专业
村,目前全县奶牛存栏达到5.63万头。
“核桃支书”亮得很
河北乡东坡村处在山区。村党支部书记卢天佑上任后,认为当地
发展规模核桃业有潜力。2003年他经过外出学习、参观,更加坚定了
这一看法。当年经他动员,全村建起新品种核桃示范园300亩。前年
初挂果,亩均收入1000多元,货还很抢手。卢天佑成了群众爱戴的“
红人”。
县上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东坡村参观学习,并作出大力发展核桃
产业的决定。现在,陇县核桃面积累计达到31万亩,去年为农民增加
收入6000多万元。
烤烟支书”香得很
天城镇马曲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烤烟。过去效益低,群众不积
极。2001年,村党支部书记闫本娃上任初,就调整土地,将烟地全部
调整到了一、二等地里,鼓动大伙种植烤烟。这一年,马曲村230亩
烤烟喜获丰收,亩产值超过1000元,比以前多了1倍多。事实明摆着,
群众服了,跟着干的人多了。马曲村烤烟面积逐年在增加,现已成了
全省的烤烟种植示范点。去年全村种植烤烟500多亩,实现收入108万
元。马曲村所在的天成镇,现在烤烟面积也有4000多亩了。
群众富了,马曲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加快了,成了陇县新农村
建设示范村,去年还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的先进村。
(本报通讯员 梁会平 本报记者 薛向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