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陕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10“民生甘泉”泽万家
2009-04-30
  渭南市是全省唯一没有市直中学的地区,“上学难”问题长期以 来令渭南城区群众忧心闹心。作为全省人口大市的医疗卫生状况同样 不尽如人意,处在闹市区狭小空间的市中心人民医院难承守护全市人 民健康之重……去年初,新上任的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和市长徐新荣 不谋而合:从全市最为迫切的民生问题抓起,还百姓一个幸福安康的 生存环境。雷厉风行、立说立动是渭南市委、市政府的作风,市委常 委会、政府常务会拍板不到一个月,渭南市就拿出近4亿元投向了渭南 中学、渭南实验中学和三贤路小学三个项目之中。去年3月18日,承载 着老百姓希望的三所学校动工了,今年9月即可投入使用。三所学校以 其投资大、立项快、建设快成为渭南教育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的一笔, 但这仅仅只是渭南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力度速度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20多亿元,从当地群众最 直接、最关注的利益和现实问题入手,实施普惠全市人民、特惠困难 群众的十大民生工程,涉及教育、卫生、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 住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体设施建设、社区服务、扶贫开发 和移民扶持、平安稳定十个方面。截至目前十大民生工程共完成投资 29.4亿元,比原计划超额8亿多元。   耕耘之后见收获。随着一项项民心工程的扎实推进,547万东秦 人民群众长期憧憬的上学就医不再难、养老就业有保障、贫困家庭有 住房、家庭用上干净水、社区服务广覆盖……的美好生活正一步步变 为现实!地处临渭区山区石堤峪68岁的车治龙老汉用“上学不交费, 退耕有实惠,农资有补兑,看病报药费,计生有奖励,年轻享福利, 老来不遭罪”的顺口溜形象地赞美了民生工程带来的曙光。在渭南, “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不只是施政理念,更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办不到的不说,说了的就做,做就必须做好”   一向低调务实的市长徐新荣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集体手中接过 民生工程的担子时,他深深地感觉到了这副担子的分量。“老百姓的 利益无小事”,干不好,这就是烫手的山芋;“老百姓的利益是大事” ,干得好,这就是老百姓的希望。基于此,徐新荣提出了“压实担子、 砸实基础、落实措施”的实打实推进举措。   为了确保民生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对 各责任单位“施压”。在《渭南日报》公布了2008年十大民生工程项 目一览表。表格中十大工程的具体内容、投资规模、实施时间、责任 部门和具体责任人都一目了然,群众可以根据这份表格对与己相关的 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牵头部门主要责任人还要在人代会上就 民生工程实施情况作汇报说明。民生领导小组对各项目实施“一月一 提醒,一季一督察,半年一评比,年终一考核”,实行全程跟踪问效。市 目标责任制考评办公室将民生工程的实施情况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市委督察室定期不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督察通报。   为了确保各项工程不致断炊,市上千方百计从各个地方“挤钱”。 全市上下,社会各界,大家心系民生,情注民生,往上跑,往下挖, 往外要,往内挤,十八般武艺立项目,各显神通争资金。市发改委、 财政局、教育局、社保局等有关部门和11个县(市、区)去年至现在 共争取中省建设资金27.3亿元。各级财政部门完善了专项资金管理办 法,将民生工程资金配套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做到文到即转, 款到即拨,按进度、按项目拨付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充分运用 市场化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和个 人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确保了各项民生工程顺利进行。    返乡和下岗人员说:这个“冬天”并不冷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关注民 生的“一号工程”。去年市上拿出4880万元,购得社会公共管理服务、 社区公益性、机关事业单位后勤类岗位1.2万个,用于安置下岗失业人 员、缺乏就业技能的失业人员等困难就业群体,彻底消除“零就业” 家庭。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农民工、失地 农民等群体,劳动保障部门接连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专项招聘会、岗 位技能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职介活动,帮助一批又一批人员 走上工作岗位。原临渭区啤酒厂职工刘进学下岗后,家里一家六口顿 时失去生活来源,孩子上学要10元钱,他只能拿出9毛钱。后来通过 参加创业培训,在政府提供两万元小额贴息贷款的帮扶下,在西岳路 开办了一家超市,现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去年全市发放5800万元小 额担保贷款,又帮助3300个“刘进学”成功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3 万人。   面对当前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潮,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各县工业 园区设立返乡人员创业基地,本着“手续从简、收费从免、办事从快、 服务从优”的原则,为返乡人员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临渭区渭北产业 园主任李哲宏介绍,创业基地特意选在水、电、路、通讯设施优越地 带,产业定位在发展粮、棉、油、果等农产品加工、为大中型企业服 务的配套配件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对创业人员资金短缺的帮助办理 小额贴息担保贷款,或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中调剂部分贴息贷款,所 聘员工纳入“阳光工程”,无偿进行技术培训。对有意向创业的重点 人才委托大专院校进行培训或送到重点企业进行学习锻炼。一项项暖 心务实的举措引得前来咨询的人员络绎不绝。   此外,去年12月11日,渭南在9个县(市、区)同时举办了返乡农 民工就业援助大型招聘活动,当天175个用工单位提供岗位8330个,参 会求职招聘的6000多名返乡人员中有1200多人当天达成就业意向。市 劳动局局长郭忠杰说,要集中两个月时间,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 招聘活动原则上每周都要举办一次。   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全市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7万人,完成年 任务的147%;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人,完成年任务的14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下。高就业让渭南城镇居民去年人均 可支配收入跃至1.1万元左右,比上年增加2000多元。    388万农民说:2008年是个“丰收年”   去年渭南不折不扣执行国家各项惠农措施,及时足额向农民发放 各项补贴12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群众生产生 活的水、电、路等一批老大难问题:   ——投资1.38亿元,新搭配机井82眼,铺设管网2153公里,解决 了30.0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饮水问题解决后,满怀喜悦的群众将 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生产上,原来的饮水困难村中开始涌现奶牛、奶山 羊养殖专业村。   ——投资4亿多元,新修通村公路1700公里,使全市通村公路总 里程达到1.3万公里,看着以前崎岖坎坷的道路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 大道,群众亲切地将之称为“致富路”、“幸福路”。   ——投资5700万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7万口,让越来越多 的群众用上了洁净环保的新能源。   移民问题和农村贫困群众始终牵动着市委、市政府。去年渭南及 时足额发放移民后期直补资金2.83亿元,投资近5000万元,解决移民 接安村的人畜饮水、道路硬化和水利设施问题。去年渭南将人均纯收 入693元以下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并向贫困户发放财政扶 贫资金近800万元,保障其正常生活。为了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 功能,市上确立了153个扶贫重点村,一年来先后投资7000万元,修 建通村公路510公里,衬砌渠道260公里,新修校舍4700平方米,新建 搬迁住房4.6万平方米。市委、市政府提出“群众收入要上去,干部 要下去”的要求,开展结对子帮扶工作。“去年以来,扶贫办的人多 次把专家带到家里来,手把手教我选菌种、装袋、消毒。管理跟上了, 技术掌握了,去年我家的香菇收入2万元……”临渭区阳郭镇灵阳村 村民聂博娃高兴地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去年全市又有9. 7万农民摆脱贫困。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是农民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现象的真实写照。随着新型合作医疗在渭南的全面铺开,“看病难、 看病贵”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全市参和农民达到387.25万人,参合 率93.22%,报销标准市级定点医院提高到40%,县级定点医院提高 到50%,实行单病种定额付费制度减轻群众负担,推行报销直通车制 度方便群众,去年累计补偿109万人次,补助2.07亿元。为了改善群 众就医条件,概算总投资4个多亿的市中心医院搬迁项目破土动工。 总投资1亿多元的临渭区妇幼院综合楼、蒲城县中医院住院楼、合阳 县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已投入使用;澄城县医院住院楼和富平县医 院外科住院楼正在加紧施工。中心城市社区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92.3 %,一项项利民举措将渭南的医疗服务水平推向了新的层面。   农民这样对记者说:现在的政策就是给我们发钱,替我们省钱, 帮我们挣钱,农民的收入咋能不增加!据统计,去年渭南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3070元,比上年净增500多元,以27.4%的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2月4日,记者在富平峪岭乡、白水县林皋镇等地政府资助贫困群众新 建的住房前,随处可见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安居不忘共产党”等用 语朴素的对联,表述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倾听民声解民难 幸福路上无障碍 在实施民生工程中,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 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 有所求,我必力帮。   渭南早餐工程的快速启动实施缘于一个小学生给市长写的一封信 。渭南市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过程中,取缔了占道经营和出店经营,使 规范经营早餐的门店减少。市区贠张小学一位小学生向市长写信,反 映他们学校附近买早点难问题。这封小学生来信被市委书记梁凤民和 市长徐新荣视为重要的民情信息,经研究,市政府立即决定启动早餐工 程。市委书记梁凤民勉励早餐公司负责人时说:只要你们搞得好,尽 可以把摊点摆到市委大院来!每天早上5:30—8:30,由专业餐饮公司 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的品种丰富的早餐车就会出现在固定 地点方便市民,成为渭南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居有其屋是城市低收入家庭埋藏在心底的梦想。去年住房保障工 程完成投资5.6亿元,新建成的4万多平方米廉租住房、5.7万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即将交付使用,另有19.4万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上千 户低收入市民依托这一惠民工程将喜圆住房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工程使渭南呈现出普教和职教齐 头并进的喜人局面。城区三所学校建设进展顺利,62所学校完成危改 项目,渭南职专、合阳职中6所学校专业建设、韩城职专等2个实训基 地建设快速推进。此外,68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为了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为6000多名大学生发放生源地贷款3000多 万元,拿出1427万元资助9420名高中贫困生,为6万名贫困学生发放 生活补助金4217万元。去年,“渭南技工”被评为全省十大劳务品牌, 累计为7.8万人发放劳务补贴2469万元。   社保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安全网”。去年,渭 南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从企业职工、城镇个 体工商户到城乡居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基本构建起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失有所济、伤有所助的社会保障格局。去年全市城镇职工 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27.5万人,完成年任务的102.5%;医疗保险参 保43.3万人,完成年任务的103%;失业保险参保28万人,完成年任 务的100%;工伤保险参保12万人,完成年任务的100%;五保户集中 供养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212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 惠及9.7万低保对象;给8.5万户、26.8万农村低保对象全年发放低保 金1.2亿元。   一年来,渭南广大城乡群众深深体会到,十大民生工程就是渭南 的决策者为百姓精心绘制的一张走向幸福安康的“路线图”!在今年 年初召开的渭南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梁凤民在报告中讲道: 今年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加大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 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掷地有声、暖人 肺腑的话语让广大城乡群众看到了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本报通讯员 杨建秦 祖亮 本报记者 王忠杰 卢萌)

     相关链接
    ·陕西省高招二本超录5062人 三本录取31日开
    ·《废都》首任责编:贾平凹当年只有6万元稿
    ·陕西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道路冠名权可拍
    ·陕西省文博界共商大计 民间博物馆协会呼之
    ·陕煤化集团向“开胸验肺者”伸援手 免费灌
    ·陕西省军区军史馆昨天开馆 展示省军区光辉
    ·陕西确诊第九例输入性甲流病例 患者为香港
    ·陕西高速集团组织复转军人庆祝“八一”建军
    ·陕西将关闭70家落后产能企业 可节约253万吨
    ·陕西为107个重点镇“谋篇布局” 取消农业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