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陕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28石泉:擎起“蚕桑”产业化龙头
2009-04-30
     这里是“金蚕之乡、鬼谷故里、栲胶之父、山青水秀”美誉之城, 这里也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困山区——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的 石泉县曾经面临着发展的两难选择。   多元化选择曾让这座山城一直处于全省107个县区经济后列的尴 尬局面。如今,奋力实施“一县一业”战略的石泉人终于探索并寻求 了一条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和传统产业现代化改造之路,尝到了扬长避 短带来的“后发”甜头。   “桑蚕产业是陕南安康的传统农业产业,石泉要想化劣势为优势, 必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一县一业’战略,只有擎起‘蚕 桑’主导产业化龙头,才能真正夯实富民基础。”县委书记邹顺生如 是说。    “一县一业”的发展战略 池河镇大阳村六组梁国敏就是“一县一业”战略的直接受益者。   45岁的梁国敏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家中6口人,有劳动力四个。 从70年代开始,就尝试沿袭当地传统兴桑养蚕。   如今,梁国敏走上了现代蚕桑产业发展之路,建有密植桑园70亩, 流转他人桑园38亩,2007年新建简易蚕室130余平方米,养蚕五批次6 2张,收入达5万余元,全家人均养蚕收入8330余元。2008年贷款3万 元新建简易蚕室138平面米,并积极加入本村蚕桑合作社,年养蚕达1 02张,收入达7万元,发展桑枝食用菌1.5万袋,收入3万元,成为全 市闻名的养蚕大户。   梁国敏的成功来源于石泉县对于自身发展的深刻认识。基于过去 发展中存在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该县分析了国家“东桑西 移”必将带来“东绸西移”的有利机遇,确立建立优质茧丝基地的长 远目标。   思路带来活路。为了切实抓好桑蚕产业的升级发展,该县积极应 对金融危机影响,探索出一条突破发展和传统产业现代改造之路。按 照推进“四个转变”即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 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 型转变,着力提高“四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 劳动生产率,实现“四化”目标即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集约化、 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体系产业化的整体战略思路大力发展桑蚕产业。 “西北第一”的池河速度 梁国敏所在的池河镇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西汉时代“鎏金蚕”于 1985年在该镇谭家湾村出土。目前,池河镇在安康市40个蚕桑生产重 点乡镇排名第一,其年养蚕产茧总量、人均产茧收入、张种亩桑产茧 量及产业化程度位居西北第一。   池河镇是贯彻落实“一县一业”抓蚕桑总体部署最迅速、也是获 益最大的乡镇之一。他们按照县上制定的池河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区 建设的具体要求,注重产业基础建设、土地流转和强村大户的培育及 科技服务的转化,着重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和培植蚕桑龙头企业,示 范区科技含量、养蚕总量双提升,实现了桑蚕产业大发展。大阳、五 爱两个集约化试验和示范村年养蚕均超过3000张,成为全县养蚕总量 最多、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最高的村。   目前,全镇现有密植桑园10340亩,有缫丝龙头企业1个,蚕桑副 产品开发企业2户,是国家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中心区。2008年全镇 养蚕发种达9批次共16000余张,其中小蚕共育4000余张,养蚕户占农 业户数的75%,蚕桑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龙头牵动的“后发”效应 现在翻开石泉县蚕桑局养蚕大户名册,池河镇的陆龙志、赖真彩, 饶峰镇的李祖军、黄朝富,两河镇的陈孝兰,银龙乡的柯有玲、谭伟, 迎丰镇的余佑坤,中坝乡的何国财等年养蚕100张种左右的“养蚕状 元”的档案耳熟能详。   强村大户作示范,带动全县蚕桑大发展。该县坚持以强村大户和 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将转变蚕桑发展方式的 重心放在强村大户建设上。去年,全县培育年养蚕500张种以上的强 村69个,年养蚕10张种以上的大户1000余户,流转桑园5100余亩,开 展桑园洋芋、红薯、豆类等套种面积3万余亩,发展桑枝食用菌600万 袋,在整个蚕桑产业处于低迷的情况下,养蚕量比上年增长15%达到 9.03万张,创历史新高,产鲜茧316万公斤,蚕农实现蚕桑综合收入1. 4亿元。   此外,该县在原有缫丝工业的基础上,仅去年就招商引进茧丝加 工企业5户、投资1.6亿元新上一批蚕桑产品深加工项目,拉动蚕桑工 业企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蚕桑产业链条越拉越长,全县呈现出 集育苗、建园、制种、养蚕、收烘、缫丝及丝产品深加工、副产品多 元开发为一体的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新格局。   桑蚕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让“后位跃进”的石泉发展速度惊人: 在成功实现进位23位,居于2007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 第三位的基础上,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 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攀升。   今天,“一县一业”的科学发展思路已经让石泉人在“后发”效 应中露出了笑容。    (本报记者 杨雁斌 通讯员 程达斌 王洪宝)

     相关链接
    ·陕西省高招二本超录5062人 三本录取31日开
    ·《废都》首任责编:贾平凹当年只有6万元稿
    ·陕西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道路冠名权可拍
    ·陕西省文博界共商大计 民间博物馆协会呼之
    ·陕煤化集团向“开胸验肺者”伸援手 免费灌
    ·陕西省军区军史馆昨天开馆 展示省军区光辉
    ·陕西确诊第九例输入性甲流病例 患者为香港
    ·陕西高速集团组织复转军人庆祝“八一”建军
    ·陕西将关闭70家落后产能企业 可节约253万吨
    ·陕西为107个重点镇“谋篇布局” 取消农业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