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动迁,我干一辈子可能也住不进新房子。”记者昨天在杨浦区河间路南块基地采访时,居民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今年以来,随着本市一系列保障住房政策的出台,老百姓居住条件的改变上了“快车道”。今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完成600万平方米的开工量。
半年出台四大政策
“如果没有算错的话,今年1月份到现在已经有4个住房保障方面的政策和试点办法出台了。这样的密度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益超说。“4个政策包括:数砖头+套型保底的旧区改造新办法、大力推进大型居住区建设、经济适用房试行办法和职工住房公积金可用于租赁房屋。尽管这些政策的侧重点和受益面不同,但互相补充协调,几乎涵盖了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所有环节”。
上海住房保障体系推进的力度,其实并不简单地体现在出台政策的数量上。5月11日,一个有关“两个中心”建设的千人大会上,市委书记俞正声明确指出,上海要加快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各区县,旧区动拆迁改造由分管的副区长直接挂帅,直接抓落实,各级领导对涉及住房保障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高度重视。
市房管局局长刘海生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目标是包括去年已经开工的和今年年底前要开工的,力争完成600万平方米的开工量,并且争取下半年在闵行和徐汇展开试点。
多重创新推进保障
创新是上海今年出台的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前不久出台的《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网上进行了广泛的公示,页面点击总数达1800多万人次,征询到了如此广泛的民意,可以说是空前的。”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
旧区改造动迁难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市有关部门积极寻找可以突破的人为因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动拆迁前的意见征询,真正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数砖头+套型保底”的办法,填补了以往“数人头”的弊病,也让老百姓改变居住环境的真切诉求得以实现。而动拆迁补偿结果的公示和一系列奖励措施的出台,消除了老百姓“早搬早吃亏”的顾虑。
住房建设步伐加快
根据最新统计,1-5月份,中心城区旧区改造动迁居民约1.4万户,共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6.5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0%以上。
在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上,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15个大型居住社区规划选址方案,包括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近郊6大基地和以中低价普通商品房为主的9个大型居住社区。
搬出旧区的老百姓,不少人将迁入位于市郊的大型居住社区。为此市建设主管部门要求,在建设规划、质量、容积率和绿化率等要素上绝对不能放低标准,并新制定了专门的建设规范。市政府相关部门还表示,下一步将引入名校名医院等设施。尽管远离市区,但居住在那里的老百姓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