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条由民企承包了13年的公交线路,复由国有控股公司承运,这一条“民转公”的新闻,看来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因为这不但折射出公交事业最近的转轨,同时也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这里深藏着的哲理。
唯物论要求我们,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地解决前进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比如闵行的莘吴公交专线,当初因为供给紧张,量不够,所以动员社会资本来出力,解决“不足”的难题。结果“量”的难题解决了,“质”的矛盾又出来了,所以再由国有企业来办,被称为“民转公”。我们既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论是非,也不能拘守于既成的事实,而无视人们“越来越高的出行需求”。总之,只有应时适变,才是与时俱进。
辩证法讲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型上升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每一次的变化,可能有某些特征看起来是雷同的,好像是“退”回去了。其实不然,一条腿不会两次落在同一片河里。比如今天的公交“民转公”,也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到过去,它不但在“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做大了“盘子”,而且企业制度、运营模式乃至服务内容,都会有崭新的变革。我们是辩证的唯物论者,不必去否定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也不要用简单的一个“退”字去概括螺旋型的上升。
说到底,公交改革也好,其他改革也好,都要坚持一个标准,这就是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凡有利于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我们就要坚持,就要厉行。不必拘泥于孰“进”孰“退”的猜测,就像我们当年不囿于“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一样。
6月1日11时许,记者在莘庄终点站乘上闵行15路。每到一站,有着10多年驾龄的司机王国兴都会高声报站、提醒乘客下车注意安全;开车前,他再次提醒乘客握紧扶手。
王国兴告诉记者,公司对他的营业额没有考核要求,考核指标只有“优质服务”和“安全行驶”,因此他要“把服务做到位”。经常乘坐这条线路的75岁老伯梁成忠,乘坐闵行15路后感觉到了明显变化:“车子干净舒适,也不‘泡站’‘跳站’了。”
当天清晨5时,始发站设于闵行吴泾渡口的“莘吴专线”换牌为“闵行15路”,每天准点向莘庄发车。这条由民营企业承包运营了13年的公交线路恢复姓“公”,正式由国有控股公司承运。这是闵行首条“民转公”的区域性公交线路。
运营里程达23公里的莘吴专线,连接莘庄和吴泾渡口,途经闵行4个镇及吴泾、莘庄工业区等,客流量相当大。闵行区建交委主任吴仲权介绍,早在1996年,有关部门就将这条线路的经营权批给了一家民营企业,补充国有公交不足。“随着市民对公交要求的提升,民营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渐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出行需求。”吴仲权补充道,受油价上涨、人工成本提高等影响,经营者经常“泡站”候客、“跳站”抢客,群众投诉不断。
今年5月初,根据公交行风建设要求和线路实际营收状况,营运企业提出了终止经营权的申请。对此,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闵行区认识到,“出行问题是群众呼声强烈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发展公交,满足群众出行需求。”随即,相关部门着手“接盘”。经协商,6月1日起,该线路由国有控股的闵行客运服务有限公司承运。
莘吴专线“民转公”,闵行客运公司的6辆新车将全部取代即将到期报废的旧车,票价也由原来1至4元多级制统一为全程1元,为此区财政一年预计将补贴100多万元。根据群众意见,公交管理部门还将闵行15路延伸至原本没有直达公交至莘庄的塘湾地区,并将站点从13个增加至35个,方便沿线群众出行。下一步,闵行客运公司将再添置2辆公交车,增加运营班次、缩短乘车间隔。
统计数字显示,闵行现有200万常住人口,12万辆车辆。闵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出行需求,闵行今后3至5年内,将逐步整合优化区内民营公交线路。同时进一步加大公交扶持力度,今年区财政补贴将达8000万元。未来3年,闵行将至少投入6亿元发展公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