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首席记者 徐枫) “2003年5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考察中看到太仆寺旗的生态环境脆弱时,提笔写下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16个大字。我们牢记朱总理的嘱托,把这句话刻在了石碑上,以此激励我们搞好生态建设。” 7月22日,太仆寺旗旗委书记任誉宁向到该旗采访的内蒙古环保世纪行记者团一行介绍说。 太仆寺旗是我区距离北京市最近的旗县之一,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威胁着首都的生态安全。一条长3公里,宽2公里的绿色“地毯”铺在山谷里,这是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的崩崩山示范区。崩崩山示范区先后投入100万元,用于种植优质牧草,培育优质草籽。该旗科技局局长刘献林说:“经过3年的建设,这片原来植被稀疏的山峦地,如今年产100万公斤草料,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800多元,草原覆盖率由20%提高到90%,实现了草畜平衡,涵养了水源,阻止了风沙。”在崩崩山示范区成功经验带动下,贡宝拉格苏木先后建起了10多处草库伦,85%的农牧户建起了青贮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纷纷在崩崩山示范区建立了科研基地。草原生态的恢复,让太仆寺旗有了举办国家级会议的资格。刘献林说,全国草原研究会不久就要在太仆寺旗召开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