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沈阳文明出行活动拉开帷幕 乱闯的“协勤”10分钟
2009-07-17
  今日起,沈阳“文明出行”活动拉开帷幕,重点整治闯红灯、乱穿马路、抢行等行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拇指图案的斑马线、头盔式摄像头……“文明出行”活动在沈阳的第四个年头,这些新鲜的标志和装备都将在沈阳亮相。 tujian.org

  昨日下午,沈阳“知荣明耻 文明出行”活动拉开帷幕,针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乱穿马路,以及机动车在无信号灯斑马线前不避让行人的重点整治行动今日起将展开。“我们这座城市的硬件越来越好,如果市民的素质与城市的发展不能够相适应,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在昨日的会议上这样说。“软教育”与“硬约束”相结合,这是沈阳“文明出行”活动进入到第四年的特点,对于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人,沈阳市交警部门将把当事人请入车内观看一部宣传片,仅听宣传片的名字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深意——《红灯短暂 生命漫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行人闯红灯 将收“蓝信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凤波在宣读今年“文明出行”活动相关实施方案时透露,一种全新设计的蓝色信封,将被应用到对违规行人的教育之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旦有行人出现闯红灯等行为,交警将把当事人的姓名填写在蓝信封里,并会同宣传报道组一同将蓝信封抄报信送交当事人所在单位,新闻媒体还将进行深入报道和跟踪。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拇指”图案斑马线将亮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张广善说,沈阳将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沈阳部分路段的斑马线进行改造,用彩色团和温馨提示打造“人性化斑马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广善透露,有外地城市曾经把“红心”、“笑脸”和“双手呵护”等图案画在斑马线附近。沈阳市交警方面则详细解释说,沈阳已经确定的一种方案是,把“竖起的大拇指”画在部分没有信号灯的二级马路路口斑马线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竖起的大拇指”意在提醒司机避让行人,同时这也是对避让行人的机动车驾驶员的一种称赞。而之所以选择在没有信号灯的二级马路路口施行,目的是提升这些路口在司机眼中的关注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头盔式摄像头将“武装”巡警

tujian.org

  沈阳还将努力为示范标准岗和管理精品街路的每个岗点民警、巡逻民警配备一台头盔式摄像机,这意味着民警可以在执法时按一下头盔,就能拍摄下整个执法过程。
  出行违章 当10分钟协勤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沈阳文明出行活动的一个重要“处罚”手段是让违法行人“当协勤”,其执勤地点就在自己违反交通法规的地方,执勤时间为10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张广善解释说,这种方式的目的不在于处罚,而是为了教育交通违法违规的行人,在当协勤前,当事人还要学习一个较短的宣传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张广善也透露,一个颇为人性化的举措是,遇到正在赶火车、赶飞机等有急事的违规行人,警方不会采取“当10分钟协勤”的处罚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简短的批评教育。 首席记者 杨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 成交量蹿升40% 上半年沈阳郊县房卖火了
    ·辽宁大连市为企业实行面对面和点对点服务
    ·沈阳20条新政再降创业门槛
    ·辽宁省正在对传销进行“大扫除”
    ·辽宁省今后申请行政复议更方便更透明
    ·沈阳限期办结1271起陈案
    · 2008年辽宁检出职业禁忌1716名 疑似职业病
    · 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央企与地方联手保
    · 社区工作成抢手岗位 大学生社区就业“感觉
    · 观演逾5万人次 优秀剧(节)目演出季精品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