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辽宁频道5月28日消息(记者魏运亨)常言说,一年一度端午节。对这一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统节日,许多人的印象是“吃粽子”、“纪念屈原”,而对其文化内涵了解不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就端午节文化回答了记者提问。 tujian.org
记者:2009年农历闰五月,要过两个端午节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乌丙安: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阳历把每年定为365天,所余的时间约每4年积累成1天,加在2月里。夏历把一年定为354天或355天,所余的时间约3年积累1个月,加在某一年里,这样就产生了闰年、闰月。2009年农历闰五月,但根据传统习俗,人们只在第一个五月初五过端午节,闰五月初五就不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端午节到底纪念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乌丙安:端午节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原始先民不了解瘟疫疾病发生的原因,认为是厉鬼邪神造成的,希望以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此之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许多人在酷暑之前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防疫祛病活动。赛龙舟、用五彩线缠手足腕、用楝叶苇叶包粽子、采插艾蒿、用菖蒲水洗头、涂饮雄黄酒和朱砂酒、采草药、佩戴香包、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都和上述节日主题息息相关。后来,端午节在传承过程中被人为加入政治或道德等内容:湘、鄂一带纪念屈原,江浙一带祭祀伍子胥、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如何“破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乌丙安:对元宵、端午、中秋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不能只是吃吃元宵、汤元、粽子、月饼就完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地方政府和教育、文化部门并不需要人工造势或者打造文化生态,但要积极普及传统文化。目前,许多地方已具备这方面的经验,比如无锡有一所小学成立了“56个民族文化节日保护学院”,人人争当“小院士”,端午节期间,举行包粽子比赛等;甘肃的一些小学生端午节前采摘香草做香包……有的学校组织防疫知识竞赛和健身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很有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韩国的“江陵祭”已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端午节怎么办?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乌丙安: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不是一国申请了其他国家就不能再申请。中国的端午节如何申请?这需要认真研究。世界文化遗产有名额限制。中国有56个民族,至少有250个以上的民俗节日,就濒危程度而言,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可能更需要保护,因此,最有可能或最可行的是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打包”申报。还要说明的是,成为文化遗产不是目的,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才是终极目标。(新华社专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