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潘作良》,除了流泪、感动,还有回味、思索。这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影片,既是对一位“为群众利益而死”的优秀信访工作者的告慰,更是对秉承执政为民理念的无数人民公仆的教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都说天大,潘作良不这么看。他对信访干部说:“都说老百姓的事比天大,其实,这个‘天’一点都不大。老百姓很善良,最容易满足,哪怕你给他办一点点好事,他们也会记你一辈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潘作良在任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期间,接待了3000多名上访群众,每个月与信访对象联系,手机通话达上千次,是能够为人民群众撑起“青天”的好官。为了工作,他连睡觉都把手机拴在手腕上,随时准备解决新的上访案件。他撑起了好大一片天,当辽中县从一个上访老大难县变成零上访县的时候,潘作良含笑而走。但是,他没有撑起家里那片天,自己的妻子、女儿和七十多岁的父亲,都顾不上照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的百姓常常用天来形容大事,每个百姓的事情都是一片“小天”。信访部门承担了百姓的寄托,你真心办事,百姓就会感动。这一片片晴朗的“小天”,就会蔚然成和谐安定的社会大气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潘作良走了,但他感动了中国。潘作良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他认下一个苦娘,为娘撑腰;他对不作为的乡干部,愤怒地掀翻了麻将桌;他发现一个村的账本没了以后说,“如果我不是党员干部,你早就趴在地上了!”他有爱,也有恨。他的爱是大爱,他的恨也是大恨。爱民如母,当然会痛恨不把百姓利益当回事的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潘作良是英雄,撑起的是辽中县百姓信访的这片天。他的精神,感染了南疆北国。学习潘作良同志,就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群众感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就要学习他“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潘作良肯定遗憾,他才43岁,还有做不完的工作,还有放不下的牵挂;潘作良当然幸福,即便处境艰困,也能平静处之。他为一种美好事业献身的同时,已然升华为一尊“石质的雕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纪伯伦说:在花中采蜜,是蜜蜂的快乐;但把蜜汁送给蜜蜂,也是花的快乐。潘作良正如那花,虽已凋零,芬芳犹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