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将有望得到更好的治疗。作为国家对重大心脏疾病的联合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础研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举行中期总结汇报。据介绍,通过大量基础和临床实验通过研究,研究人员已发现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新基因,并锁定了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致病因子———小核苷酸。
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人数近300万,约占国内人口总死亡率的45%,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国内心力衰竭患者近千万,确诊后四年病死率仍高达50%。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例约60万,50%心力衰竭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项目组瞄准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研究的前沿领域,抓住目前制约我国心脏病治疗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计划通过5年联合攻关,实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关键理论上的突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了解,此项研究由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著名药理学专家杨宝峰教授领衔,整合了全国从事心脏疾病研究的主要优势单位,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等,并汇集了心脏病各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将通过多层次的研究,建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早期预警体系,并提出新的有效干预策略,提高我国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同时,将阐明国人右心衰竭的机制,建立右心衰竭的诊断和防治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关人士表示,该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提高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每年可使数百万心脏疾病患者受益。同时对发展治疗心脏类新药、推动治药工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