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贵州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贵阳流动人口管理由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中图网
2011-04-15

  □编者按□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是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本文来自织梦

  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劳动力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选择就业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之一。切实做好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服务保护工作,改善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工作生活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问题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以治安问题为主转变为涉及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综合问题,已经不是由职能部门牵头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从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的高度进行统筹协调。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登记在册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已达120万。 dedecms.com

  近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把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努力实现“居有所安”行动计划工作目标,大力提升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重大课题。围绕如何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服务与管理工作,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dedecms.com

  面对社会管理新课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作为省会城市,独特的区位发展优势使贵阳成为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主要流入地之一。犹如一把“双刃剑”,大量适龄劳动力的补充,缓解了劳动力缺乏的困扰,保证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规模过大、增长过快,不仅向贵阳市资源环境提出了巨大挑战,也给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增加了巨大压力。 织梦好,好织梦

  为适应稳定与发展需要,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调整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将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纳入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系,通过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合理控制人口总规模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确立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和“以业管人”的总体工作思路。同时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提出要逐步实现对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实现人口流动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转变,实现管理部门由公安部门管理服务向社会化服务管理转变,实现管理方法由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实现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治安管理由“全面管理”向“全面掌握、重点管控”转变。

copyright dedecms

  打造全新的管理体制 本文来自织梦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贵阳市新形势下的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服务管理工作迈开了新步伐。

copyright dedecms

  在市、区(市、县)、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村)分别成立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中心(站),负责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和出租房屋管理方面决策部署的贯彻、政策的研究、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等工作,打造“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流管工作机制;实现部门力量整合,将流管体制和综治体制相结合。市、区(市、县)分别在政法委(综治办)设立流管处(科),充分借助综治工作多年形成的体制、机制、机构、队伍、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既推动流管工作顺利开展,又丰富了综治工作内涵,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 内容来自dedecms

  6100多人专职服务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 织梦好,好织梦

  为实现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落实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属地化管理,全市招聘了6100名专职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协管员。同时通过建立98个街道(乡、镇)流管中心、1168个社区(村)流管站,将劳动保障、公安、计生、民政、教育等方面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有效整合,增加了基层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协管员1491人,初步形成覆盖社区(村)的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网络。 copyright dedecms

  为实现对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底数情况的实时动态掌握,于2009年开始筹建全市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和出租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项目投资将达448万元,预计6月前完成。项目依托系统平台,建立起基层组织信息采集,职能部门综合利用,实现具有统计分析功能的信息应用管理体系,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对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的综合服务管理copyright dedecms

  通过制定《关于开展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和出租屋普查的工作方案》,设计制作了普查工作软件,组织专门工作培训,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基本摸清全市流入人口和出租房屋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12月,全市共普查出租屋348823户,普查流入人口755622人。制定下发《关于开展用人单位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从业人员数据采集工作方案》及《通知》,依托劳动部门对用人单位年检,在全市7人以上用人单位开展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数据采集。 织梦好,好织梦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copyright dedecms

  针对当前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开展了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就业和社会保障、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子女义务教育、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住房管理四个重点课题调研,大力推进服务管理工作创新。2010年1月,以政府令形式颁布了《贵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通过赋予居住证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公共租赁住房、小额贷款等11个方面的使用功能,以居住证作为载体,规范来筑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的登记管理工作,充分体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工作理念。

织梦好,好织梦

  在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劳动就业、权益保护、子女教育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新举措。积极推进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平等就业政策,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百日活动”、“就业援助月”、“农民工招聘周”等各类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收集空岗信息、多形式实施就业帮扶、多举措提供创业服务,2010年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137场,组织4549家(次)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2.9万个,达成意向性用工3.3万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81601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8580人;实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减免学杂费”和“对承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提供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的两项政策,共投入1600万元,使95685名学生受惠,投入1200万元,完善197所民办学校建设,为农民工子女改善就学环境;认真做好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聚集地医疗服务工作,免费对适龄儿童进行卡介苗等11种疫苗接种。 内容来自dedecms

  为加快贵阳市城镇化步伐,按照中央关于“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精神,对办理居住证并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在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可以申办本市居住地城市、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打破了户籍“坚冰”。相继出台《贵阳市暂住人口管理办法》、《贵阳市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贵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同时在劳动保障、子女教育、卫生防疫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建设,为政府部门、各级管理组织开展流动人口[LiuDongRenKou]和出租房屋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和保障。

本文来自织梦

  本报记者 李凯 织梦好,好织梦

(编辑:SN044)
 相关链接
·贵阳高新区两大经济携手共建体制完成建构(图)--中图社
·贵州采取措施分步解决中小学学生生活难题--中图社
·贵州金沙将重点发展马铃薯和生猪养殖等8大产业--中图
·贵阳市委领导强调务必把工作落实到片区责任人--中图社
·贵州省公安厅部署第九届传统体育运动会安保工作--中图
·村书记引导村民种植养殖等增收致富--中图社
·贵州镇远县实施工业文化旅游战略促进城乡发展--中国图
·贵州省工会构建职工帮扶等四位一体维权体系--中国图鉴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在贵州动工--中国图鉴
·妇联调解员耐心调解 七旬婆婆老有所养--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