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贵州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贵州民政改革开放30年成就斐然
2009-04-30
  民政是为民之政,关乎国计民生,惠及千家万户。30年来,贵州民政与改革开放同行,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核心理念,在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改善民生、服务发展、促进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春节前夕,凝冻肆虐下的铜仁市川硐镇尖岩村等地告急:五保户和大多数农户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川硐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田景友,为及时给被困村民送救灾救济物资,脚捆稻草亲自扛着救灾物资奔赴被困村民家中。由于冰冻路滑,田景友一路连摔五跤,腰部疼痛不已,但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忍着在抗灾一线工作了35天,直至神志不清被强行送往医院,诊断为外伤性肾破裂出血,因未及时医治,造成左肾完全坏死,在做了肾切除手术后,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民政干部的身影,田景友是民政工作者在救灾救济中的一个缩影。我省自然灾害频繁,每年都会遭受大范围的干旱、洪涝、风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始终将救灾救济工作作为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民生保障的重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多灾贫困省情的、以分级管理为核心、应急预案为基础、备灾为前提、制度为保障、减防抗救并举的灾害管理新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综合协调和应急救援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30年来,累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55.2万人次,发放救灾救济款35.2亿元、救灾粮187.4万吨、衣被3277万件(床),救助15314万人次,即使在大灾之年众多灾民生活也得到保障。      册亨县冗渡镇冗贝村毛草坪是个苗族同胞聚居的寨子,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920元左右,大多数人家都居住在祖辈留下来的木房或茅草房里,大部分都成了危房。今年启动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20户农户住进了新平房。“谢党恩农村危房变新宅感政情山乡苗寨换盛装”,村民杨文才家新落成的平房门上的一副大红对联道出了他的心声,他逢人就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危房改造好政策,帮助我家圆了平房梦!”   由于受特殊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历史、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原因的影响,目前在我省像杨文才家一样居住在条件十分简陋、防灾抗灾能力弱的茅草房、土坯房、“杈杈房”及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困难农户还很多,这威胁着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贵州农村群众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一大因素。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将贵州列为全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民政、建设、农业等多个部门密切协作、深入调查、精心编制规划,按照农村危房改造与扶贫开发、村庄整治、防灾减灾、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思路,采取中央补助和省级财政补助一点、市县财政补助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办法,用3年左右的时间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完成全省9.8万户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户搬迁,为78.24万户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土坯房和一级危房的农户重建住房,帮助104.41万户居住在二、三级危房的农户修缮住房,基本改善我省192.3万户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2008年7月8日,农村危房改造“万户试点工程”隆重启动。在21个县先行试点,规划建房10844户(其中集中建房点82个、涉及农户2792户,分散建房户8052户),全省各级各部门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和出成果、出经验的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发动基层、依靠群众、层层组织,整合资源,着力推进试点工程建设。目前农村危房改造万户试点工程任务已全面完成,包括杨文才家在内的10844户试点农户、5万农民喜迁新居。      紫云自治县猴场镇克座村黄家湾组农民韦跃兵10年前因视力残疾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陷入困境,不堪重负的妻子与他离异,剩下他与一对未成年的儿女相依为命。2002年,他家获准享受农村特困救助,但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可谓杯水车薪,生活举步维艰,全家忧心忡忡。2007年7月,我省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将韦跃兵一家纳入了农村低保,从根本上解决了韦跃兵一家的基本生活问题,长子韦道峰因此能安心备考,今年高考以573的高分被大连交通大学录取。农村低保助这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之梦。我省从去年7月1日开始,全面建立和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使全省像韦跃兵这样常年生活困难的256.7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城乡低保制度实现均等覆盖,开创了从制度上抑制贫困的新格局。   我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各级民政部门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从1999年全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7年低保制度覆盖城乡,从上世纪80年代农村五保以乡统筹到2003年实现政府保障为主,从2005年在全省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到2008年医疗救助实现城乡覆盖,从50多年以来的强制性收容遣送到2003年实施以自愿受助为原则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多种救助措施相衔接,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织就有效保障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改革开放初,贵州社会救济资金年投入约200万余元、享受救济人数20万余人,目前,贵州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总量年逾20亿元、覆盖390万余人。其中,城市低保投入8亿,保障人数达54万人,月人均补助140.9元;农村低保投入资金13亿,保障人数达324.4万人,人均补助水平124.9元;供养农村五保对象11.9万人;投入城乡医疗救助金1.56亿,443.14万人受惠;累计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12.2万人次;农村敬老院由改革开放前的70所增加到808所,供养人数由953人增加到7628人。救助站由14个增加到50个。城乡贫困人口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得到极大实惠,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2007年,24岁的张招弟通过考试成为贵阳中医学院在读硕士,作为全省第一个考取研究生的福利院孤儿,虽自幼失去家庭温暖,但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没有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我不会有今天。”   像张招弟一样,很多福利院里的孤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健康成长,走上成才之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民政部门紧紧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服务功能,以孤老残幼为主要对象和面向社会的适度普惠型服务不断增强。2008年,城镇社会福利设施发展到68个,床位3397张,福利机构供养的孤儿孤老达2517人,月人均生活水平250元,比改革开放初有较大提高。孤儿救助实现教育、医疗、康复相配套,集中养育与分散收养相结合;通过实施助医工程、“孤残儿童康复明天计划”,基本完成福利机构内适应手术的孤残儿童康复治疗并建立长效机制。建立起以电脑发行系统为载体、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福利彩票发行销售网络,发行规模显著扩大,累计筹集公益金12亿,支持社会福利项目3000多个,成为贵州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慈善组织体系逐步健全,2003年省慈善总会成立后,8个市州地、9个县相继成立了慈善总会,搭建起了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为民解困新平台,社会动员能力不断增强,慈善救助活动广泛开展,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老龄事业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老龄文体事业全面发展,基层老龄工作得到加强。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长期关爱。”61岁的残疾军人莫锡明和老伴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残疾军人吴学友安装上新的假肢后兴奋地来回走了好几圈。这是今年“八一”建军节前,省民政厅、省肢体康复中心、省荣军康复医院到黔西县开展关怀功臣行动中几个感人的片段。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开展的“关爱功臣行动”,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医疗三难问题。   让每一个人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些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相互支持相互团结大好局面,切实服务国防军队建设。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7个、省级双拥模范城(县)36个。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普遍达到或超过当地年人均纯收入70%的水平。初步建立新型优抚保障机制,形成了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自然增长的生活保障机制,多渠道住房保障机制,和按不同等级给予优抚医疗待遇并资助参加城乡医疗保险、优先纳入城乡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医疗保障机制。全省优抚事业费水平30年间增长66倍,优抚标准大幅提高,在乡老复员军人定补增长50倍,重点优抚对象生活状况极大改善。形成传统安置就业与新形势下安置任务有偿转移、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偿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保障格局,为解决在市场经济深入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形势下退役士兵安置难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通道。截至2007年,全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53.7%。军休保障服务社会化改革稳妥推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通过“海选”,选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陈龙应,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2年不足800元提高到3300元,3年实现大变样,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该村一位种植大户感慨万分:“海选选出的村干部就是不一样!过去的村干部,不会带领群众找市场,大家守着亚鱼贡米这个金牌子,却穷得丁当响。现在的村干部却带着大家把亚鱼贡米卖到大山外面,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啦!”   我省自1988、1989年启动首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以来,已先后成功组织完成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从第五届开始探索推广不指定候选人的“海选”,选举质量逐届提升。陈龙应就是在第六届换届选举中通过“海选”当上了村主任。到第七届,选民平均参选率达86.3%、最高达99.5 %,“海选”范围扩大到3864个村居,占贵州村居总数的20.5%。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广大城乡基层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得到切实维护,极大地调动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30年来,贵州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与改革开放同行、社区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基层治理改革并进,取得很大发展。城市社区成为开展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社区建设活力不断激发。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精心培育了4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区”。民间组织步入依法规范管理和有序健康发展轨道,目前,贵州各类民间组织发展至5884个。其中社会团体439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84个,基金会8个,广泛覆盖行业中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保、社区等领域。      从1996年起,历时4年,开展我省历史上从未进行过的勘界,全面完成总长4634.38公里的5条接边省界、总长12985公里的226条省内县界勘定任务,解决边界纠纷1.17万起,彻底结束贵州自古以来没有法定边界、纠纷不断的历史。实施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规范快捷地名服务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开展和谐边界创建,积极稳妥调整行政区划,有力服务于贵州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   革除千年丧葬陋俗,推行旨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精神文明的殡葬改革。殡葬改革不断深化,火化率逐年提高、节俭文明的丧葬习俗逐渐形成。贵州火化范围扩大到44个县;火化率达15.6%,累计火化遗体50余万具,节约土地5000亩以上。   改革登记管理体制、简化登记手续、取消强制婚检,实现由登记管理向登记服务的重大转变,婚姻登记文明规范程度不断提升。   解决民生上善若水、维护民利厚德载物、落实民权强基固本。30年的改革与发展,民政越来越成为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基石。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保险2008年春节50元成功安全网
     相关链接
    ·175个职位 11700人报考
    ·各校分数线 不事先划定
    ·部分方向车票紧俏学生票可随到随买
    ·30名农民工子女 免费学艺术
    ·后天贵阳举办首期“教子沙龙”
    ·中职招生宣传活动7月11日举行
    ·贵州大学举行本专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
    ·老师和孩子今年再报名
    ·省招考中心承诺:阳光招生公平招生廉洁招生
    ·千余就业岗位送进大学校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