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广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凭祥—越南谅山国际客运班线恢复运行
2009-07-02

中新广西网4月28日电(郑雅 李晟)中国广西凭祥—越南谅山国际客运班线4月中旬恢复运行,这是自2005年中国打击边境赌博行为、停止边境旅游异地办证,造成该班线客源减少以及其他诸多方面原因停开以来的首次恢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口岸办公室、交通厅、公安厅、外事办、南宁海关、广西区公安边防总队、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7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并联合下发的《中国广西凭祥—越南谅山汽车直通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4月13日正式实施。4月15日,由广西运德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凭祥汽车总站恢复开行了凭祥—谅山国际客运班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凭祥—谅山国际客运班线班线的恢复通车,是随着2009年3月13日凭祥边境旅游异地办证试点工作启动,为适应中越边境旅游发展需要,广西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协调友谊关口岸各联检部门以及越南谅山省交通运输部门联合促成的,为广西、越南汽车直通车开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目前该班线为不定期客运班线,主要以旅游客运为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办法》分列适用范围、管理机关、机动车辆出入境口岸、集散点及行驶范围、证件的相互认可、国籍识别标志、机动车辆出入境检查、便利化措施、税费互免等十八条。主要适用于中方出境和越方入境货物运输及定期与不定期旅客运输机动车辆的管理。符合条件的机动车辆从友谊关(中方)、友谊口岸(越方)出入境。货运车辆的集散点在中国—东盟凭祥物流园,定期班车客运车辆上下客集散点在凭祥汽车总站,不定期车辆行驶范围为凭祥市区—谅山市区。海关对于客、货运车辆试行备案管理。跨境运输企业凭交通部门对车辆和运输企业资质的审核文件向海关申请办理运输企业、车辆、驾驶员备案和车辆担保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办法》规定入境的越方机动车辆及出境的中方机动车辆均须张贴和悬挂本国国籍识别标志,中国目前使用CMT,待中国有关国家标准出台后使用CHN;越南目前暂时使用VMT,待两国运输协定修改后使用VN。国籍识别标志应位于机动车辆的醒目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便利通关,海关对机动车辆办理临时入、出境单证提供便利,对于越方进入中国—东盟凭祥物流园的车辆;中方出境进入越方同登物流园的货运车辆;已在海关、交通部门办理了机动车辆的长期报备手续并提供担保的中越定期客货运输车辆,不需办理机动车辆临时入、出境单证。中方对越方入境的机动车辆免除承运人的汽车机动车辆拥有或使用税,以及运输收入和利润所得税,但必须按规定缴纳的公路、桥梁、隧道的机动车辆通行费及其它税费除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友谊关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处称,凭祥—谅山国际客运班线班线的恢复通车,是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开通广西桂林—越南河内汽车直通车工作的具体实施措施。凭祥—谅山作为桂林—河内汽车运输直通车的一段,其成功开行将为开行桂林—河内汽车直通车奠定基础,积累经验,为相关各部门共同协作及共促广西、越南汽车直通车开行提供了具体明确的做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国“八纵”中最后一“纵”洛湛铁路正式开
    ·广西未发现人感染猪流感 各部门正严密监测
    ·广西出台管理办法 个人贷款最高额度可达5万
    ·7家国内旅行社不予通过年检 广西旅行社年检
    ·广西清理"红头文件" 无效文件不
    ·南宁2011年前将建13座天桥 朝阳商圈将建空
    ·南宁驾考首次安装摄像监控设备 画面保存三
    ·3月底至4月中旬桂林市开展市容环境整治
    ·广西教育厅帮扶对口村教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