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广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桂林工学院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 进入新发展阶段
2009-07-02

中新广西网6月22日电 6月21日,桂林理工大学揭牌庆典大会隆重举行,桂林工学院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各界来宾、校友和万名师生出席大会,这也标志着这所五十多年历史的高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发来贺信,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与该校党委书记黎志逘共同为学校更名揭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向学校发来贺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党委书记康义讲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综合报报道,会上,教育部督导办副主任林仕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余远辉分别宣读了教育部及自治区政府关于桂林工学院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文件。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李金早发来贺电,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覃瑞祥和桂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君、桂林市长李志刚、桂林市政协主席李文杰等出席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康义在讲话中表示,在新的发展进程中,桂林理工大学一定能够为有色金属行业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尽力为学校与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校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康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向桂林理工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祝贺。她说,桂林理工大学的更名,必将有利于学校保持办学传统和特色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满足广西对高层次工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她希望桂林理工大学以成功更名为契机,努力成为科教兴桂的生力军、科学发展的人才库、优良校风的示范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黎志逘致辞,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高枫,桂林市市长李志刚等分别在会上讲话,大会由校长赵艳林主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会后,郭声琨、康义、余远辉、李康等领导饶有兴致地考察了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郭声琨对该校为我国冶金地质、有色金属工业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对该校坚持依托广西特色资源选准特色研究方向,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做法;对该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为实现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悉,桂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桂林地质学校,此后经过10次更名、5次更改归属,1998年改名为桂林工学院,并由国家部属院校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学校拥有桂林屏风、雁山、南宁3个校区,55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教师130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450名,有各类在校生2.8万多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多名,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农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国“八纵”中最后一“纵”洛湛铁路正式开
    ·广西未发现人感染猪流感 各部门正严密监测
    ·广西出台管理办法 个人贷款最高额度可达5万
    ·7家国内旅行社不予通过年检 广西旅行社年检
    ·广西清理"红头文件" 无效文件不
    ·南宁2011年前将建13座天桥 朝阳商圈将建空
    ·南宁驾考首次安装摄像监控设备 画面保存三
    ·3月底至4月中旬桂林市开展市容环境整治
    ·广西教育厅帮扶对口村教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