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广东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笑答改革与发展“三问”
2009-07-20

  七月八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会见到访的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顾立军,刘志庚表示,金融危机加快了东莞产业调整速度,我们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仅要看经济总量,还要看经济质量。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中新广东网7月10日电 题: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笑答改革发展“三问”

                   中新社记者 顾立军 郭军

  广东是开放前沿,是改革前沿吗?广东是经济高地,是人才高地吗?广东是快速发展,是科学发展吗?日前,正在东莞进行专题采访的中新社记者的三个问题,引起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的极大关注。

  刘志庚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坐标城市的主政高官,他沉稳干练,思路开阔,不仅开放意识强,而且改革的意志坚。他认为中新社记者提出的广东三问切中要害,内涵很深,值得研究,值得思考。

  他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进程,广东确有过令人感慨的一页,但是冷静下来,静静思考,确有值得总结探讨的问题。广东开放在前,但是改革不如安徽要前,农村改革源于安徽,税费改革源于安徽,户籍改革源于安徽。与一些内地省份相比,广东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要改变这些不足,广东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他以深圳为例指出,特区的特既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更要探索政治体制改革。“中央不在乎一个特区有多少产值,交多少税,关键在于特区能否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这才是特区所起的作用和功能。”

  要加大改革力度,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不可或缺。刘志庚认为广东和东莞的人才总量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对应。“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人才聚集,没有人才聚集,结构调整还是不行。”

  在东莞著名的松山湖国家级科技产业园,一大批高规格的新科技企业正排队进驻,其中就包括二十多家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研究机构。这些企业从全国各地网罗了数千名博士、硕士等高素质人才。短短三年多时间,该园区的税收就从五千万元人民币暴增至十几亿元。一股核裂变式的经济能量开始释放。

  虽然保持了近三十的高速增长,刘志庚坦承,东莞当前还没有实现科学发展。“东莞经济以前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消耗大量劳动力和土地的基础上的。”刘志庚说:“科学发展观,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们常讲发展,却忽略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刘志庚不掩饰东莞追求科学发展的强烈愿望。他表示:“东莞现在的产值可以超过六个省,但是所产生的污染代价很大,单建污水处理厂加上管网就要投两百多个亿。一千多万的人口,公安只有一万多人,却要养十五万保安员、治安员来维持社会秩序。”

  刘志庚介绍说,东莞目前正努力用改革去实现科学发展。近年来,东莞先后派人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南三省等地区“取经”,制定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倡导全市“内学广(州)深(圳),外学(香)港新(加坡)”。

  金融危机加速了东莞转向科学发展的步伐。刘志庚举例说,前年东莞大岭山镇有个工厂发生火灾,烧死了十四个人,后来查明这家企业从大企业里接单生产,但其从农民那租来的厂房根本就没有报建,企业也没有工商和税务登记。“东莞有六万多家这样的厂房,一出事政府就得买单。我们多么希望淘汰这样的企业,但是压力太大。金融危机正好迫使这样的企业大大减少,东莞经济反而健康多了。”

  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期间,东莞拿出近六十亿元,有选择性地支持企业创新、转型和融资。通过扶优扶强措施,淘汰落后企业,做大做强先进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向科学发展的转变。

     相关链接
    ·官方澄清“珠三角9城市将合并”消息属外媒
    ·广东副厅级官员称工资买不起房 儿子睡奶奶
    ·广东某银行多地储户存款被清零 系操作失误
    ·“三点式”美女举牌卖神医 年薪千万寻买主(
    ·黄华华:限制买车削弱幸福感 将整顿改革公
    ·广东佛山调查:3成90后务工者春节后不愿再
    ·广州警方被质疑造伪证 致四名少年获罪入狱(
    ·领导干部应从“熊牛论”中听到什么
    ·丹霞山申遗成功后游客首破300万 旅游收入6.
    ·广东丹霞山元旦间出现云海景观 如置身仙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