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建在线福州8月月21日电 连日来,安溪县城厢镇经兜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村民们组织了一场场广场文艺表演,或舞狮表演,或南音演奏,或现代歌舞,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奥运和农运。
经兜村是安溪县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的一个缩影。2006年以来,安溪县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总体要求,先行先试,以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为载体,全面扎实推进“规划、发展、基础、素质、保障”五大工程,一幅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画卷轮廓越来越明晰。
特色产业先行重在保障民生
在新兴生态茶区白濑乡下镇村,村党支部书记董两成算了一笔账,经过三年的持续发展,全村有上千人次接受各种形式的茶叶技术培训,865户中95%以上种茶,平均每户4亩,按正常年份,每户年均可增收2.5万元,仅此一项,全村年可增收2000多万元。
生产发展了,农民的腰包鼓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去年年底,该村顺利通过“家园清洁行动”省级验收;今年年初,惠及1000多人的下镇村人饮工程刚刚建成。环顾全村,新楼房鳞次栉比,新村址宽敞壮观,水泥路四通八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和谐,现代山水茶乡新村雏形初显。
不仅是偏僻的下镇村,整个安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发生着巨变。近年来,安溪县“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大力实施“工业强县、茶业富民”战略,深入学习贯彻“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兴茶新理念,全面开展“生态、健康、文化、品牌、素质”五大工程,极大地刺激了集体和个人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茶业和工艺业这两大民生支柱产业先行先试,大大拓宽了农村二产和三产的发展空间,有效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奔富路。据统计,2007年茶产业实现产值57亿元,工艺业年产值近30亿元。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安溪县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民生质量。近年来,该县启动实施了“安居、保障、扶贫、助学、幸福”五大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城乡居民每年享受低保户数保持1万户以上、2万人左右,发放低保金1200万元以上;全县新农合参保人数89.4万人,参保率93.6%,累计发放补助金1.31亿元,受益群众10.6万多人次;每年筹集300多万元资助1000人以上贫困学生就学,另外还有689户3160人受益于“安居工程”、“造福工程”,搬迁离原先的危险地带和边远地区。
典型示范先行重在综合整治
“在露天泳池中畅游,池水是天然清澈的山泉,周边是葱郁的林木,阳光洒在身上……”这样惬意的生活,在尤俊村新近落成的新农村农耕文化观光体验园首期已是现实。
城厢经岭、尚卿尤俊、金谷华芸、感德五甲……通过在示范中总结经验,安溪县培育了“企业联动型、商贸促进型、产业带动型、生态效益型、和谐新风型、改旧建新型”等六种典型新农村,一批批精品示范村也不断涌现。
以实施“重点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为载体,2006年以来,全县共确定90个试点示范村,从培育主导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整治村容村貌、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08年新增金谷华芸、感德洪佑等22个村作为2008年度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与此同时,安溪又通过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06年以来,全县新增90个村完成“六图一书”测绘工作,完成规划的村增至190个,同时推广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3700多口,年产沼气20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可达560多万元。“家园清洁行动”的开展则有效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现象,2006年以来,全县24个乡镇相继成立环卫保洁队伍并落实垃圾集中处理,9个乡镇164个村“家园清洁行动”通过省级验收。
官桥和龙门的石材固废集中处置场建成投用、湖头区域垃圾焚烧及热能综合利用设施抓紧建设、全面开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依法查处非法开垦茶园、组织“人种一树”全民造绿行动……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安溪荣获“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称号,蓬莱、桃舟等乡镇通过市生态示范乡镇验收。
造血功能先行重在整村推进
“一天工作8小时,社保和医保样样齐全,在家门口上班,工作、家庭两不误……”走进湖头镇美溪村,映入眼帘的是村民安居乐业、处处和谐的一幕。作为三安钢铁的生活区和储备仓库区,美溪村的新农村建设带有典型的企业辐射特征。
这种造血功能先行的做法,在安溪新农村建设中备受推崇。近年来,安溪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目标,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农民科普知识、实用技术和再就业岗前培训,引导农民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发展现代农业,或转入二、三产业。“茶业万人培训”工程,每年培训涉茶人员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每年实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人以上。通过建设500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栏”,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六提倡六反对”等移风易俗活动,一大批诚信经营,知荣辱、懂礼貌、讲卫生、守法纪、乐助人的新型农民得以造就。
安溪还通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十、百、千”扶贫开发工程和“造福工程”,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扶贫开发。2006年以来,实现贫困人口由6.94万人下降到5.64万人,减少18.7%;贫困、低收入人口人均年纯收入由2800元提高到4500元,增长60.7%;贫困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3100元提高到4900元,增长58.1%。
安溪同时也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并鼓励骨干企业到贫困村、边远山区设分厂或加工点,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增加劳务收入。不少贫困户通过改造茶园,添置制茶机械,提高制茶质量,成功走出了一条“茶业富民”之路。
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恒强,正是这样一种奋进的态度推动安溪首次进入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成为全省两个“双优”县(市)之一;也使得安溪第四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并再度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赵郭峰 张炳铃文 吴跃生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