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杭县紫金南路614户居民和谐拆迁的故事 |
1970-01-01 |
|
8月24日,上杭县紫金南路小区一期改造工程工地,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场作业,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平整地基。
“很快就要在这里建新房了,让我们欣慰的是这项涉及614户居民拆迁的大工程,由于县里工作做得细,自2月28日启动征迁工作,仅用了3个月,居民就在征地拆迁补偿协议上签字,没有出现一起非正常上访事件,没有强制执行,实现和谐拆迁。”临江镇镇长刘荣生说。
两个月前,随着工程涉迁最后一户老郭郑重地在拆迁补偿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工程涉及的614户居民全部签下拆迁补偿协议,自愿为紫金南路让路。
方案先后修订21稿
为改变旧城区面貌,上杭县自1997年就把紫金南路小区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施。“脏乱差不必说,苍蝇蚊子满屋飞。去年腊月廿六,这里有间房子起火,由于巷道狭窄,消防车进不去,我们只得干着急。”临江镇镇中社区支部书记黄金凤说。
2007年底,上杭县委、县政府认为紫金南路小区改造工程迫在眉睫,只要把工作做细,最大限度地照顾群众利益,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于是,由主管部门提出方案,修改后报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再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几上几下,反反复复征求意见,方案先后修订21稿。”
初稿出来后,解放路230号段39位住户反映,自家原先是繁华地段店铺,补偿时应该考虑等面积补偿店铺,拆迁办尊重历史,进行了修改。第10次修改方案时,杭中路的蓝姓住户反映自己住房补偿面积比较大,欲将住房换店铺,拆迁办又进行了修改,满足了十几户相同想法的被拆迁户。
今年2月,县人大常委会首次对重大公共服务项目行使决定权,对此工程讨论后以决议的形式颁布。
为倾听民声,县领导畅通信访渠道。拆迁户正常上访,社区干部与法律政策咨询组确定时间后带拆迁户有秩序地去反映问题,通过信访,保障了拆迁户信访权利,使他们对拆迁政策、法规更加理解和支持。
搭建“交心桥”
2月28日,拆迁工作正式启动,由110名党员干部组成18个工作小组分片包户入户细致宣传,采取保姆式工作法,在补偿上尽量为拆迁户着想,真诚耐心得到了群众理解。
“出了家门是社会大门,旧城改造利人利己。”刚开始,住在射箭巷的老郭不理解政策,有抵触情绪。孙子满月,负责他家的拆迁小组6名工作人员不请自到,自掏腰包,上门道喜,还反客为主张罗客人。这一举动感动了老郭家人,没过几天,便自愿签下协议。
英明征地拆迁工作组第2小组组长郭冬祥是位共产党员,他说服了下岗的妻子和80多岁的老母亲,率先按规定在4月30日前把自家一幢三层楼房腾房验收。为了使亲属尽快配合拆迁工作,在处理其祖遗房产问题上作出了近6万元让步。
涉迁的256位党员带头在规定时间内签协议,他们带动了整个拆迁工作。
确保居者有其屋
“拆迁补偿方案比较科学合理。我的观念比较陈旧,以为住房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有天有地住得才舒服。工作队员上门宣传,帮助我算账,思想一下就通了。5月15日腾房360多平方米,又买回面积相当的三套房,算来算去,自己亏不到哪里去。”县进修学校退休教师李寿丰,现寄住在女婿家,说起这事挺满意。
3月1日,工作队员和拆迁公司进入拆迁户邱裕川旧居进行丈量。在沈阳工作的邱裕川通知堂侄从乡下赶到县城配合丈量。邱裕川说:“房子要拆迁有些舍不得,但紫金南路改造建设是公益事业,对家乡发展意义重大,我支持。”
如何才能确保居者有其屋?
改造工程需拆迁6.48万平方米,补偿政策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分为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两种方式,拆一补一,互补差价;
专门组织人员到莆田、新罗、连城等周边市区考察补偿标准,经过多方论证出台了与上杭经济水平相适应的补偿标准。聘请由被拆迁户无记名投票选出的一家评估公司,按市场比较法得出与当地市场同期价格较接近的补偿价格和安置价格;
对低保户、生活困难户、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给予政策倾斜。
此外,工作队员分为18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40户拆迁户,他们帮助被拆迁户找过渡房,经常进行回访。
7月2日,工作小组对涉迁的614户拆迁户实行回访,上门了解、帮助解决安置后的实际困难。“刚开始,躲,明知在家称在外。或是让我们吃闭门羹。”谈到自己负责的被拆迁户黄晓明,县侨联包晓东乐了,“从误解到理解,如今我们成了朋友,还常串门。” (张强福 邓招福 廖德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