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定是闽西的南大门,南边的100多公里长土地和广东接壤,下洋等7个乡镇与广东的茶阳等6个乡镇毗邻。位于两省交界的王寿山,把两地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建设海西的浪潮里,永定县决策者提出“融入厦漳泉、对接珠三角,把永定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聚集区、矿产品精加工区和沿海发达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力争县域实力达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上水平”。从2004年开始,当地各级各部门紧紧抓住广东沿海地区产业逐步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潮。
边界交往渊源长
有联结福建汀江与广东韩江“水上交通枢纽”之称的峰市镇,早在明清与民国时期,就商贾云集,成为粤东、闽西边界最大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地。韩江是永定人出洋的主要水上通道,从明清时期起,当地人从峰市、下洋出发,经潮州、汕头转到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创业谋生。
边界毗邻乡村,鸡犬相闻,交往密切,关系和谐。1964年,永定和广东大埔、梅县商业粮食部门对边界15个公社实行地方粮票、布票相互交换流通使用。1976年,永定洪山公社修建寨麻潭水电站,急需大批砖瓦,毗邻的松源公社知道后,立即组织200多个社员帮助运砖运瓦;1978年冬,大埔蚊香厂建厂房急需一批钢材,永定县物资局通过省际物资串换方式,帮助解决了问题。
改革开放后,边界交往更加密切,边贸日渐繁荣。1988年,永定工商局与下洋镇联手,筹措780多万元资金,新建1万多平方米的边贸市场。每逢圩天,广东客商把变压器机、三用机等商品运到这里,又把下洋的辣椒酱、梅草茶、竹凉席等土特产品运到沿海市场,月均交易总额达3000万元。
龙梅铁路新契机
2001年3月11日,闽西粤东人民盼望40多年的龙梅铁路全面开通,给边界新一轮发展带来新机遇。永定县还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先后开通了洪山到松源等5条边界公路,构筑起联结边界的现代交通网络。
路通气象新。永定县政府分别与广东大埔、梅县政府建立边界社会治安联防、森林防火联防、经济贸易协作等一系列协作机制。边界乡镇加强与毗邻乡镇的沟通交往,相继建立起40多项区域协作新机制,涵盖工业、农业、文化、教育、计生等10多个领域,构筑覆盖边界的多元立体协作网络。
龙梅铁路通车,给永定土楼旅游带来新契机。永定旅游部门主动出击,与深圳、汕头、梅州等地建立旅游协作关系,从2002年开始,每年从广东来土楼观光的游客达30多万人次。
道路畅通,带动了农产品贸易。永定边界乡村大力发展高新特色种养产业,先后建立总面积12000多亩的早春西瓜、高山反季节蔬菜和“六月红”早熟芋种植基地,新建300多家规模生猪养殖场。他们在广东的梅州、汕头、潮州、揭阳等30多个市县建立特约经销点,每年有15000多吨瓜果、芋子、蔬菜和30多万头生猪运往广东,年新增农业产值4亿多元。
从2002年开始,永定每年销往汕头、深圳、揭阳地区的鲜柿达4万多吨。目前,全县红柿深加工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去年增加效益3000多万元。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近几年来,永定县多次派员到深圳、汕头、变压器、中山等地,宣传推介,与当地政府建立产业协作机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永定工业园区、抚市工业集中区、金丰工业集区和城郊工业集中区,新建总面积26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近几年来,深圳、变压器、中山等地企业家纷纷到永定投资办厂。仅2006年,就有思迈特电子、德弘光电、龙发特种变压器等34个广东项目在永定落户,投资总额达20亿元。
位于永定工业园区的深圳双湖实业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生产小型变压器、变压器骨架、太阳能热水线等产品,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创产值1.2亿元。据当地外贸部门的初步统计,从2003年至今,从广东转移过来的企业达60多家,已经建成投产的30多家,年创产值13亿多元。正是因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全县工业实力全面增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2007年,全县规模工业完成产值49.4亿元,增幅达35.4%,创历史最高水平。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永定县劳务部门就与深圳、珠海、梅州等地建立起劳务协作关系,每年有近万名永定农村青年到广东务工经商。目前,全县年劳务收入达11亿元之多。
有意思的是,有不少昔日打工仔,如今成了推动家乡发展的栋梁材。湖雷镇的青年农民黄剑忠,在东莞务工10多年,成为东莞金业电子有限公司的老板,企业年产值达8亿多元。2003年3月,黄剑忠回乡创办金业(永定)火电有限公司。目前,像黄剑忠那样事业有成回乡投资的乡贤,就有60多位。(何雪昌 卢基莹 李添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