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个月根除"湿地杀手"米草-图 |
1970-01-01 |
|
N本报记者 李雅 见习记者 练仁福 文/图
福建在线讯 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27年来已侵入我省沿海超出21万亩的滩涂湿地,若不加以治理,它将使湿地的地貌特征发生改变,影响我省水鸟的多样性,导致一些珍稀濒危鸟类的消失……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经过两年的研究,终于找到根治互花米草的良方,不仅能将其斩草除根,还能在原地种上红树林等本土植物。
为保滩护堤引进却成爆发灾害
在闽江河口湿地上,满眼都是一米多高的绿色植物———互花米草,长得密密麻麻,只能在它们的中间,稀疏地看到一些芦苇或咸草。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高工余希说,2003年以前那些地方还都是些红树林、短叶茳芏和芦苇等本地植物,现已经被互花米草排挤,很多已经死了,还有些被包围着艰难生长。
“互花米草引进原是为了保滩护堤,没想到竟成爆发性生态灾害!”余希介绍说,互花米草产于美国东海岸,1981年开始在罗源湾海滩上引种,27年的时间,已经疯狂蔓延超过21万亩。
余希称,互花米草正在大肆吞噬沿海滩涂,导致沿海海洋生物栖息系统被严重破坏,贝类、蟹类、藻类、鱼类减少;此外,它与本地滩涂植物竞争生长空间,致使滩涂上红树林、短叶茳芏和芦苇等本地植物生存空间呈现萎缩并被替代,威胁本地湿地植物及植被群落多样性等等。
作为国际公认的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控制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过去20年里,在世界各地的米草控制实践中,人们运用了各种物理方法来控制米草的扩散,主要有刈割、碾埋、挖掘、遮盖、火烧、水淹、绞杀等,但一直没能找到克星。使用除草剂或利用昆虫、寄生虫来控制,又担心造成环境污染或二次生物入侵。 专家根除米草后,还能在原地种上红树林
阻止光合产物 让草根腐烂
“机械法主要通过切断根部的营养供应,让草根腐败的方法来实现根治,半个月就能‘斩草除根’。”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谭芳林对他们两年悉心研究出的成果颇有信心。
专家们在宁德和泉州湾的400亩试验田里开始了耕作。先割除互花米草的地上部分,割的高度不超过5厘米,割除地上部分后,就阻止了光合产物向根部的输送。等10天左右,割掉的互花米草就又能长出10~15厘米,根部营养在新草生长的过程中也被消耗。这时研究人员再用配有旋耕刀片的机器,将互花米草的根系切碎破坏,从而根治互花米草,而这个周期半个月就能完成。
试验区里,2年来均没有发现新长出的互花米草,这是目前最安全、最简便、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法,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谭副所长介绍道,被斩断腐烂的根系还能使滩涂变得疏松,增加滩涂的有效养分,比如氮、磷,为本土植物的恢复创造条件!“现在在泉州和宁德的试验地里,清除后的滩涂里已经种上了红树林,生态情况也会慢慢恢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