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碗礁一号"为何要继续"沉睡"海底 |
1970-01-01 |
|
福建在线讯(见习记者 陈丹 通讯员 陈劲柏 郭海翔 文/图)昨日,中国水下考古队员在福州平潭屿头边防官兵帮助下,收拾水下考古设备,此后他们的船将驶离平潭碗礁海域,而在这片海域里的“碗礁一号”古沉船,则带着诸多未解之谜继续沉睡海底。
经过20多天的探摸,中国水下考古队决定,放弃整体打捞“碗礁一号”古沉船,对古沉船就地复原,重埋海底,等将来需要时再行打捞,这对于一直关注“碗礁一号”古沉船考古活动的人们而言,不免有点失落。
↓中国水下考古队:船体损坏严重,即使打捞上岸也难以复原
为何暂停打捞?
中国水下考古队队员透露,这一次的暂停不是因为天气、资金或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碗礁一号”本身已不具备打捞的价值了。
从8月15日开始,中国水下考古队重启 “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工作,给船体做“清淤”工作,力争揭开其全貌,并计划将古船体整体打捞出水。可随着抽沙工作的进展,“碗礁一号”古船体慢慢“抖落”身上的淤泥,考古人员失望了,船体损坏程度比预计的更严重,甚至可以用支离破碎来形容。 考古队工作人员正在收拾水下考古设备
据中国水下考古队队长栗建安介绍,之前盗捞者疯狂盗捞,使得原本就脆弱的船体结构更加松散,而又经过两年海水的冲刷,更导致船体部件七零八落。
他说,船的各部件即使一一打捞上岸,也很难复原,因此他们选择就地重新复原埋入海底,等将来需要的时候再打捞上岸。
↓福州考古队:考古队员体力不支,且当时天气不适合水下考古
为何2年前不打捞?
人们疑惑,两年前为什么不一气呵成,勘探和打捞完文物后,直接对古沉船实施整体打捞呢?如果当时打捞,情况会不一样么?
“碗礁一号”古沉船考古活动从2005年6月份开始,历经近4个月,考古队员基本完成了对于古沉船的水下摄影、摄像、测绘等调查工作,以及文物的打捞、保护、清理。到了当年9月下旬,还剩下的就是古沉船本身的打捞,然而,考古人员却分批离开了发掘现场,这一收工就是2年之久。
福州考古队队长林果表示,当初考古队员们也都盼望着,对这艘木质沉船本身进行进一步考古工作。但是在当时因为许多的因素,打捞并没有进行。
他表示,打捞古沉船这样的考古工作,要小心翼翼,不像只是打捞深海沉船,只要在沉船地点放下蒸气爪钳,夹住残骸用力拉上水面就可以大功告成。按照传统的打捞规程,考古人员得将古沉船切割成小块的船体,每一块上面都明确标注好号码,打捞后再重新组装、恢复原貌。
但是考古队一开始就不得不与盗掘者争时间,经过近4个月的抢救性打捞,海底的文物基本打捞上岸,考古队员们的体力已支撑不了,而且当时天气逐渐转凉,不再适合水下考古。林队长说,技术、天气,还有经费,这些都导致2005年考古事宜搁浅。
试想,如果没有当年那场疯狂盗掘,考古队有更充裕的时间思考,如何保护,如何发掘,那么也许人们能一睹古船真容。
古沉船那些
迷人的谜
在平潭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碗礁一号”的木质船体能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一位渔民坦言,古沉船刚被人发现时,他为一睹芳容,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海底,并从木船上取下一小块木头带上了岸。
令渔民吃惊的是,这块已经被海水腐蚀得坑坑洼洼的古木,却发出了一阵阵清香。“很神奇!”这位渔民说,后来他给很多人都闻了,人们也都说会香呢。
福州考古队队长林果表示,一艘保存完好的木船,本身就是文物,考古价值毫不逊色于船上的瓷器。古沉船船体对研究古代造船,以及航海发展史就是一件难得的文物,并且一艘船就有一个故事,谁的船,要去哪,为何沉没?这些都像谜语一样令人着迷,都有待对沉船本身进行考古活动。
至于,“碗礁一号”的船体能散发清香,林队长推测说,古沉船上一些部件是香樟木做成的,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还能发出清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