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开学时 择名校现象为何难以终结? |
1970-01-01 |
|
今天,是中小学新学年开学的日子,各校举行开学典礼,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发新书。
8月31日,南昌市西湖街办百名党员为贫困学子捐款助学,28名贫困学子喜获助学款1.8万余元。海 波摄
南昌一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兴奋地翻阅新书。
择名校现象何时终结
8月下旬,是江西省各地中小学新生报到的时间。该送孩子去哪所学校上学?这个问题让许多家长颇费脑筋。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南昌市数所学校,发现借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新生“就近入学”的规定缺乏约束力。许多家长因为嫌户口所属地段的学校“名头”不够响,生怕孩子输在小学的起跑线上,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往“名校”送。
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名校”
南师附小、育新学校、站前路小学……这些被认为教学质量排在南昌市前列的学校,在新生报名期间成为广大家长竞争的焦点。按照往年惯例,这些学校会接收部分地段外的一年级新生,这些指标成为众多家长争夺的目标。
8月25日上午,在西湖区站前路小学的新生报名点,记者看到前往替孩子报名的家长排起了长队。按照南昌市教育局相关通知的要求,学校只能接受地段内新生报名。但是,记者了解到,前来报名的家长中有许多人户口在地段外,甚至有的户口在青云谱区。据悉,家长在报名时要出示户口簿、房产证和实际居住地证明,三者缺一不可。在“名校”的诱惑下,许多家长想方设法出具相关证明。在真真假假的材料面前,许多学校领导直呼核实难度大。
几天的报名时间过后,8月28日左右,许多学校都张贴出新生名单。记者从东湖区“热门”学校之一的百花洲小学了解到,在该校招收的220余名新生中,有一半以上是借读生。同样,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豫章路小学、邮政路小学等学校。
攀比心理是主因 教学效果受影响
一些老师告诉记者,现在要进“名校”就读,已经不仅是借读费的问题了,难的是通过“关系”弄指标。
送孩子进“名校”如此费劲,为什么家长们还乐此不疲?几所“名校”的校长都认为是家长们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实际上,在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各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大抵相当,无论在哪所小学读书,对学生以后的升学影响不是太大。但由于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不送孩子上“名校”就显得没面子,所以“名校”人满为患也就在所难免了。
到“名校”求学的人络绎不绝,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教学效果受影响:由于人多,一些地处市中心的学校甚至无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许多学生挤在一个教室,很多教学环节也不能正常进行。
均衡资源提升教学能力是关键
“名校”里班额过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东湖区在南昌市率先实施了学校网点布局改造工作,随着继红小学、长巷小学等“弱校”的撤并和改造,代替它们的是新建的紫金小学、向荣小学。由于这些新学校硬件设施过硬,加上教育行政部门有意在教师资源上注重均衡分配,如今,东湖区的借读风气有所减弱。
对于这一点,西湖区远航学校的负责人非常羡慕。由于地处小巷、知名度不高,该校近几年的招生局面一直打不开。学校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整合资源,把附近的几所小学进行重新布局,以消除各校招生冷热不均的现象。
事实上,许多原先的“弱校”已经开始正视不足。西湖区广南学校利用站前路小学位居附近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共同开展教师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借出部分教室,增加两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几年下来,广南学校软件实力得到提升,在今年的新生报名工作中,该校地段内学生基本都来到学校报名。(张武明
肖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