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两位勇士荣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
2009-04-30 |
|
昨晚,当记者拨通在京领奖的郭晓平的电话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集体的荣誉,是厦门的荣誉”。
郭晓平说的集体是厦门市参加援川过渡安置房建设的所有人员。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省里的部署,厦门市共需承担援建灾区17070套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
在郭晓平看来,自己的这份荣誉其实是国家对厦门市抗震救灾工作的肯定。
作为建设系统的一员,在上级下达给厦门任务后,郭晓平克服父母伤病、孩子幼小、妻子经常要通宵值勤等家庭困难,想也没想就主动请求到一线参加救灾抢险。他昨天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说,自己总觉得应该将集中区建设中学到的东西用到灾区去。
今年6月中旬到达彭州后,郭晓平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的施工组织和综合协调工作,担任了工程组和综合保障组两个组的组长。他克服高温酷暑、余震不断、生活条件艰苦等种种困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统筹生产施工,使施工队伍创造了日安装600套板房,3天完成板房水电安装、沙浆找平3000套的纪录。为提前23天完成全部板房安装建设任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援建过程中,他还组织工程队伍利用施工机械帮助村民清理废墟、修复化粪池、维修道路,招聘1500多名当地村民参加施工,购买利用当地倒塌房屋废渣铺设现场施工道路,既解决了村民的收入和废渣清运问题,又节约了工程造价。
在援建过程中,郭晓平经常为了组织材料运输从深夜工作到凌晨,白天到工地进行材料保障和工程建设协调也经常工作到深夜,一天最多只休息三四个小时,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整个援建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尽管这样,在灾区的40多天里并不觉得累,这就是精神的力量。”郭晓平说。
苏逾定
开着破车穿越生死线巡逻
那块足有半立方大的石头从高空狠狠砸落时,与他们的车子刚好擦身而过。“只要迟上一秒钟,后果就不堪设想!”昨晚,苏逾定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了这一难忘时刻。
厦门特警转战彭州抗震救灾期间,作为特警支队二大队四中队的中队长,苏逾定主动承担起彭州最危险、最边远的两个乡镇——龙门山镇和小渔洞镇的执勤任务。每天一大早,他就得和队友开着一部破旧的奥拓车,穿越50公里的山路,从驻地前往任务区开展工作,晚上再沿原路返回。
这是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生死线”的山路。原本路况就是又窄又险,地震之后,路面损毁不说,山上还不时会有巨石坠落。那次险些与半立方大的石头“亲密接触”,把大伙儿吓出一身冷汗,石头轰然落地后,他们才知道自己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而在这条一边是山壁、一边是落差20多米的河流的山间小道上,要躲开巨石的攻击,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一路上还有余震和山体垮塌的危险!
然而,苏逾定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再苦、再危险,能够帮助灾区的老百姓做点事情,也值了。”说起灾区群众,苏逾定满怀深情。他说,有一次执勤过程中,他和同事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位迷路的老大爷从山里带出来。临别时,老大爷拉住他的手,掏出一包烟来,要把它送给厦门的警察。老人说,这包烟我藏了好久都没舍得抽,现在要请你们抽,因为你们最辛苦。“这件事,让我感动至今。”苏逾定说。
在三台县执勤时,苏逾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从来冲锋在前;在排除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时,他带领中队民警组成“党员突击队”,在地势较低的三台县永明镇协助疏散群众并在可能受淹区的各个路口设卡,劝解试图闯入管制区的群众130余人,转移机动车13辆,带领中队民警疏散劝解群众1000余人,圆满完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区域的管制任务,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记者
陈运军 黄圣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