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平和建立党员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推进党员创业帮扶工程 |
2009-04-30 |
|
福建在线福州12月9日电(林建武)福建省平和县为解决有志创业党员“创业无项目、发展无资金、经营无经验”,以及下岗党员和农村党员“生活无着落、就业无门路、致富无技能”等问题,该县坚持寓党员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大胆探索创新党内帮扶机制,通过建立县、乡两级党员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站),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帮扶工程”,帮助党员带头创业,带动、帮扶困难党员实现再就业,有效拓宽了党组织关怀服务党员、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
--建立帮扶台账,实行动态管理
针对新形势下众多农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对创业、就业的欲望强烈,一些党员为谋生频繁流动而游离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外的实际,平和县委组织部审时度势,适应党员的需求,于今年3月联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了平和县党员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其主要功能定位是:为全县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支持非公党建的非党员业主提供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指导、技术扶持、贴息贷款、职业介绍、劳务代理、扶贫帮困、技能培训和维权保障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为企业创造条件组建党组织、发展党员、开展党的活动和为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提供指导服务。
为确保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县首先广泛宣传,深入调查。依托乡镇服务站和村党支部开展宣传发动、调查摸底,掌握了已创办小企业或小产业的党员、有就业需求的党员和流动党员、困难党员的基本信息及需求情况。经初步调查,全县共有农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10697人。其中,已创业党员有9.28%,已就业党员占44.94%,有就业需求党员占2.73%,无就业需求党员(大多数为老弱病残党员)占43.3%。
其次,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按照党员创业情况、创业党员安置就业情况、党员技能特长、党员创业愿望、党员就业需求和需要帮扶的困难等,分别进行梳理登记,建立实名帮扶台账,提出帮扶措施,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将不同类型党员的基本信息和帮扶情况全部录入计算机,进行跟踪服务,实现动态管理。
--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全程服务
为确保帮扶工作行之有效,县委组织部成立了服务中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和分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与指导。
一方面,出台政策建好服务中心。采取劳动部门出人、有帮扶任务部门出钱出物、有服务职能部门出政策等办法,举各方之力集中办好服务中心。在帮扶优惠政策方面,主要有小额(贴息)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公共就业服务、免费培训指导、劳务派遣扶持、项目服务、项目建设用地保障、安置残疾人税费优惠、申办企业工商管理费的税费优惠和金融服务等。
另一方面,借力使力实施全程服务。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发挥自然优势和党员自身特长,重点支持他们选择那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并在公司注册登记、厂房改造、贴息贷款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务。今年3月以来,中心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列出一批创业项目及金融信贷程序、咨询电话等,借助县服务中心、15个乡镇服务站和3个基层创业培训基地的平台辐射效应,将汇集的创业资料发放到有志创业党员和业主党员手中,帮助他们解决创业“缺项目”“缺信息”问题。截至目前,已编制2期《创业指南》《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发放《服务指南》《创建项目指南》《招工信息》等小册子11000多份,举办果树工技能、服装、电脑、汽配等创业就业培训21期1300多人,发放果树工技能鉴定证书445本,评茶员技能鉴定证书51本,贴息贷款95万元,帮扶168人(其中党员102人)创业,带动862人(其中党员182人)实现就业。
--扩大覆盖范围,带动全民创业
县服务中心坚持以服务党员为目标、扶持创业为重点、技能培训为手段、帮助实现就业为目的,努力扩大帮扶对象的覆盖面,力求形成群体效应,引领和带动全民创业。
一是延伸服务手臂,推进联动帮扶。“中国驰名商标”--琯溪蜜柚是平和的支柱产业,红肉蜜柚是其中一个新品种,市场价比普通蜜柚高出几倍。为保护原产地小溪镇厝丘村这一品种资源,保护农民基本权益,服务中心及时协调村党支部书记蔡小平等三名党员发起组建红肉蜜柚专业合作社,帮助申请“厝丘”红肉蜜柚注册商标,打造名优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同时,在该村建立党员创业就业培训基地,邀请县工商局、农业局有关专家就合作社运营与管理、红肉蜜柚栽培管理技术、品牌保护、出口商检等专题,为合作社农户举办创业现场培训5期420人次。在县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村党支部的组织下,“公司+农户”模式得以健康运作,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广大柚农赞不绝口。
二是主动上门服务,推进带动帮扶。该县五寨乡入党积极分子李南生在广东打工掌握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想回乡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得知信息后,主动牵线搭桥、协调部门帮助租用五寨乡粮站作为其厂房,现在李南生已和广东的老板在五寨乡建立生产树脂工艺品的弘凯艺品有限公司,带动本乡100多名农民工就业。文峰镇三平村党员林志平,长年在外从事袖珍菇生产销售工作,熟悉袖珍菇的栽培技术、冷藏包装、市场销售。县服务中心获悉这名党员有意回乡创业,带领县农业局专家与他多次接洽,帮助其顺利地解决了创业资金筹集、生产场地、生产资料调运、冷库储藏等一系列创业初期遇到的问题。目前,一期投资26万元搭建菇棚2800多平方米的袖珍菇生产基地不仅投产收益,还解决了本村3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林志平的带动下,三平村另外3名党员合伙投资40多万元,建设菇棚6000多平米方的生产基地相继启动,年内即可实现盈利。同时,中心还积极协助南胜镇南胜村党员小组长林艺辉发动该村发展规模化、工厂化的“蟹味菇”菌业。如今,该村溪东组村民按照8个股份组成,30多户带头、160多人参与的“蟹味菇”生产链已初步形成。
三是拓宽服务视角,推进互动帮扶。服装加工是平和工业发展的一项重点产业。为帮助因受出口退税调整、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壁垒增高等因素影响生产的企业摆脱困境,服务中心于今年5月份牵头举办了全县服装加工企业厂长(经理)创业培训班,邀请泉州、晋江地区服装公司及一些台资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县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共同开设专题讲座,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并就如何实现行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诚信合作进行了有益协商,促使这些企业通过行业合作联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共同承接大订单,共谋发展,力争将服装行业做大做强。平和农用运输车厂下岗职工党员李文聪,去年创办一家小型服装加工厂,企业刚起步时遇到了服装加工出口行业的“寒冬”,濒临倒闭。中心主动牵线搭桥,与泉州一港商取得联系,经多次协商洽谈,终于促成其携手合作成立了漳州和润服装制造有限公司。之后,又在公司注册登记、厂房改造、贴息贷款等过程中提供全程服务。如今,该企业蒸蒸日上,仅今年上半年就交纳税收45万多元。
在今年“汶川地震”中,中心利用平台积极发动30家党员创办的企业捐款21.3万元,缴纳特殊党费2.05万元支援抗震救灾,其中南海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胡文星一人就缴纳特殊党费1万元,体现了他致富不忘党恩的良好品质。
--经验与启示
实践证明,建立党员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实施“党员创业帮扶工程”,不仅是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相融互动、寓党员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拓宽党组织关怀服务党员、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工作中,该县深刻体会到:
整合资源是确保“党员创业帮扶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该县围绕“扶创业、谋发展、帮就业、增技能、解难题、促和谐”这一目标,在建立党员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的同时,整合了县总工会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县劳动局的职业介绍所、县人民法院农民工维权调解指导中心,使之“四位一体”,方便了党员群众;集中政策资源、统筹服务职能、共建硬件设施,避免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节约了大量的行政成本;整合培训资源,做到培训统筹规划、课程统筹设置、师资统筹调配,避免了“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现象,从而形成了共建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合力运作是推进“党员创业帮扶工程”取得实效的关键。服务中心工作领导机构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县总工会协助,挂靠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并吸纳了县法院、县财政、地税、国税、工商、国土、农业、发改、经贸、人民银行等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加强领导与协调,促使不同职能部门在共同的目标下形成合力,为推动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建带动是扩大“党员创业帮扶工程”品牌效应的保证。该县立足实施党建带动战略,在服务中心亮起了醒目的党徽,以工作人员中的党员为主体,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全程服务中对帮扶党员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管理,引领他们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彰显先进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创业带富机制,把党组织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群众向导等方面的优势,同合作社在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品牌保护、权益保障、风险抵御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党支部、合作社与果农相互结合、良性互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指导非公企业创造条件组建党组织、发展党员、开展党的活动,促使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得益彰;帮助创业党员、无就业门路或无就业能力的党员以及生活困难党员排忧解难,致力将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党员的“创业之家”“帮扶之家”“再就业之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吸纳工、青、妇组织参与,实现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的局面,从而扩大了“党员创业帮扶工程”品牌效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