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海峡"海底沙漠" 可作建筑用沙 |
2009-04-30 |
|
N本报记者 帅斌彬
本报讯 “在台湾海峡海底,蕴藏着数百亿立方米的砂资源,可满足全中国百余年的建筑用沙。”这是包括厦门两位科学家在内的科研小组新近提出的观点,一经公布即引起各方关注(详见昨日本报Y1版报道)。
科研小组成员、厦大教授蔡爱智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湾海峡是两岸共有的天然财富,有待两岸人士携手,进一步研究开发。
海底沙漠属中细砂可用于建筑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蔡爱智教授,和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石谦博士、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张君元研究员一起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实地考查、观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位于台湾海峡中南部的台湾浅滩,蕴藏有丰富的砂资源。《自然资源学报》3月份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一条浅滩连两岸,几条潮沟汇中间。”昨日,蔡爱智教授告诉记者,这两句话概括了整个台湾海峡下面的地理环境。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这片浅滩砂数量巨大,浅滩区水浅,浅滩上几乎没有或极少有海底生物,所以称为“海底沙漠”。如果砂层的厚度平均以5米计,则总砂量将达数百亿立方米之巨。
那么这些海砂可不可以用作建筑用沙呢?记者了解到,海砂必须要经过淡化处理,才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否则盐分高,极易出现腐蚀,有安全隐患,是国家严禁使用的。其次,海砂的颗粒直径要足够粗,才可作建筑用途。昨日,蔡爱智教授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尚未在整个浅滩进行地质钻探,但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台湾浅滩的沉积物由中细砂组成,是适合建筑用途的。而且还含有数量较丰的贝壳碎片、海滩岩和玄武岩砾等。
但记者了解到,也有学者对此研究成果表示怀疑,提出海砂粒径小于0.1毫米就不适合做建材;若小于0.625毫米就是泥,台湾海峡确有许多沙丘存在,但粒径是否都够粗,是否可作为砂石建材,仍有待评估。
台湾浅滩或成为新砂源地
“台湾浅滩,既连着大陆又连着台湾,从福建东山岛附近,经过台湾浅滩,至澎湖群岛,最后到达台南。浅滩是两岸的共同资源,最近五六千年,在巨大暴风浪和合成海流的作用下,台湾浅滩渐渐往南偏移了约100公里,更靠近大陆了。”
蔡爱智说,这一特殊的海洋资源,需要两岸业界联合起来进行勘研。比如浅滩砂中含有钛等稀有金属,如果其富集量达一定规模,可成为工业用海底砂矿,在将来开采时顺便选矿回收,还可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国家建设和民用建筑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建筑用沙,加之大量出口日、韩,大陆沿海地带砂源供应形势非常紧张。包括闽江在内,沿海和近河口的江河段采砂业乱挖滥采,引起堤坝河岸破坏,河岸海岸侵蚀后退,毁坏附近的农田村镇。对此,国家禁止随意出口河海建筑用沙,严格规范审批采砂活动,同时还在积极寻找新的砂源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