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1月10日电 昨天,记者前去探访的向峨乡,是四川都江堰市海拔最高的高寒地区。大地震造成总人口1.58万人的向峨乡死伤2000多人,95%的房屋垮塌,乡政府所在的集镇夷为平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来到这里时,从乡亲们脸上已看不到灾难的阴影,他们心里燃起了新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受灾群众跨越了灾后半年多思想、心理的转换周期,正满怀信心地再塑更加美丽的家园。今天,向峨乡石碑岗村受灾群众安置点将全面竣工,这将是整个四川地震灾区建成的第一个永久安置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千多人年前住新家 tujian.org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都江堰市东北部的向峨乡政府所在地,几乎看不到一幢是“5·12”之前建设的房屋。“全乡95%的房屋垮塌,而街道这一片最为严重,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乡长付岷涛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向峨乡海拔最高处超过1800米,记者明显感觉到这里比山下冷了许多。走进街道,路边全是用木板、塑料布、席子、布条等各种材料搭建的小房子,小杂货店、小饭店、小理发店就在这些简易的房子里,开张做买卖了。简易的街市小有模样,人们都在专心做自己的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远处的平坦地段传来的全是机器的轰鸣声。一处处工地现场,数幢楼房正在拔地而起,有医院有学校,更多的是居民的安置楼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向峨乡的党政机关,处在街道的入口处,大家全部在简陋的板房里办公。乡长付岷涛告诉记者,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今年7月,向峨乡采用统筹统建方式,启动了16个永久性居住安置点的灾后重建工作,并且以产业支撑配套进行。这些安置点共占地780多亩,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建成后,能够让3400多户1.1万居民搬进新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春节前,将有3个安置点竣工。800户2000多人,将会在新房里过灾后的第一个新年。”付岷涛说,另外还有7个安置点将在4月份完工。最迟的安置点,也将在2009年国庆前迎接它的主人入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个人的午后时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覃明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下午2时许,冬雨渐止,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照在65岁的覃明芳的院落里。她正在“厨房”内煮肉,她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倒塌,所谓的厨房只剩下一圈高矮不齐的残墙。覃明芳用木头、席子、编织袋围出了一个围墙,就继续在里面烧饭做菜。她的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她一个人在家收拾家务,熏了猪肉,晾了鸡肉。“听说明年4月份才能搬进新家,这个春节,就在这里过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房屋倒下的废墟,堆成一堆,覃明芳在上面撒了小白菜的种子,现在已经长大了,绿油油一片。“现在已经可以吃了,做饭前拔几棵就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冯正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冯正高拉开一顶大帐篷的帘子,里面还有一个小帐篷。“冬天天冷,大帐篷如果不管用,还有小帐篷挡风。”冯正高的3间房子全倒了,从地震到现在,他就一直住在了帐篷里。厨房只剩下两截半米高的残墙,在墙角,他支了一个露天的小灶,一只黝黑小锅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一块猪肉挂在灶上边的墙上,任烟熏火燎。“到过年,这块熏肉就可以吃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发英 tujian.org
记者敲开门时,刘发英满脸喜气:“快进来坐!”她说家人在地震中没有伤着,已经很幸运了,要好好活着。发生地震时,她正和邻居坐在厨房“摆龙门阵”。“我一看不好,就拉着她们往外跑,刚跑到院子门口,就听到后面轰隆一声,回头只看到一片土,房子就不见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让她高兴的,还有一个喜事,20多天前,她已经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添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些日子,刘发英的心思,全扑在了小外孙身上。“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共产党!给我们送来了棉衣棉被。”她说,“如果真没人管没人问,我们的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现在要好过多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震"的明天会更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离乡政府不远的一个临时安置点,张峰正在喂孩子张震。“孩子出生在2008年的7月8号,那时我和老公都住在帐篷里,所以就给孩子取名‘小震’。”她说。张峰现在居住的临时安置点,是政府专门为那些没有宅基地的乡镇街道居民准备的,5家共用一个厨房,水电俱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听说明年我们的安置房才能建好,眼下过得困难点,到那时候就会好一些。”张峰说,“小震的将来,肯定会比我们要好。”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不远处的永久性居住安置点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进行紧张的施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统筹统建的房屋,占到全部受灾房屋的94.5%,剩下的5.5%有的是加固后可以重新入住,有的是在原址重建,还有的是老百姓愿意接受货币援助,放弃了统建的房屋。”向峨乡乡长付岷涛说,在永久性安置点里,自来水、燃气、电力、电视电缆等生活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受灾群众会在这里安居乐业,不会有受冻的担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月10日,向峨乡石碑岗村受灾群众安置点全面竣工。昨天在现场,记者看到一排排盖好的楼房已经完成了外墙装饰,在屋里,工人们也正在紧张地铺设各种线路。付岷涛说,1月20日之前,这个村的所有村民都将搬进新家过新年,这也将是整个四川地震灾区第一个竣工的永久安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重建中寻找发展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设永久性安置点是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让百姓‘安居’,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大家‘乐业’了。”付岷涛说,“利用灾区重建的机会,我们将加快统筹城乡的步伐,让发展速度再快一些。” tujian.org
据介绍,2008年向峨乡固定资产投资约2000万元,此前3年的总数也不超过4000万元。而今后3年内,灾后重建投资将达到14.42亿元,是灾前3年的36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付岷涛说,以前向峨乡农民大多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利润很低。地震后,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不少来此考察的东部企业发现了新的商机,准备带来一些项目,让农民开始摆脱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进入到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管理环节,产业链延伸,获利成倍增加。“我们测算了一下,3年到5年后,全乡农民人均现金年收入将超过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付岷涛说:“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加大了农民、农业的投入,很多企业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这对我们向峨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只要我们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就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以报答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