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12月26日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江淮大地上即将走过第二个年头。这场被称为继土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犹如一夜春风,不仅再次染绿林农兴林致富的希望,也为安徽林业再次注入勃勃生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定权:还林于民明权活制 tujian.org
“拿到了林权证,等于吃下‘定心丸’,对投资林业俺充满信心。”怀远县荆芡乡农民、造林大户范传玖说起话来满脸都是笑。2001年,他虽然承包造林100多亩杨树,心里总是不踏实,不敢投入,林木长势差。2006年,这里实行林改,他拿到了林权证,施肥、翻地、修枝、防治病虫害,亩均年投入达200来元,这两年林木眼见着往上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省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之一,全省6600多万亩林地中,有92%属集体林地。由于产权归属不清、权利责任不明、经营机制不活,无法调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tujian.org
让耕者有其山。只有实行林权改革,林业才会有希望。2006年省委、省政府选定宁国、黄山、南谯、怀远四县(市、区)进行试点,2007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迅速在江淮大地上全面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还山还林于民、还权还利于民,以此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省林业厅厅长韩柏泉这样说。今年以来,我省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力度,广大林业干部夜以继日战斗在林改第一线,帮助林农承包山林、确权勘界。截至11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林权勘界面积5222万亩,涉及农户数达653.8万余户,占应勘界集体林总面积的91%。其中21个重点山区县完成勘界面积3782.5万亩,占任务99.2%。累计调处林权纠纷3.56万件、涉及面积73.38万亩。累计已发放林权证115.23万本,发证面积达2944.63万亩,占已勘界面积的56%。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一定70年不变,让林农及林业经营者吃下“长效定心丸”。各地在林业改革中,还通过调整育林基金平均计费价格、减免林业保护建设费和采伐许可证工本费等措施,让林农得到了实惠,广大林农的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树定根:奠定现代林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林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转变了林农的思想观念,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等深化改革,又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活水浇灌林业,为现代林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了林权证和区林业要素市场,现在林权流转相当方便。这420亩荒山,是我去年以25万元购买本村40户林农的,林地使用期40年。”在黄山区三口镇白果树村,农民陈卫平指着四周大片山场新造的优质泡桐林告诉记者,小块林地连片开发比分散经营成本小、效益高。这些泡桐林还要连续抚育4年,每年要投入15万元,加上购买林地使用权、苗木、请人栽种等总投入将达120万元。8至10年泡桐成材,每亩可收入7000元左右,林场可获利170多万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截至目前,全区林权流转已达10.7万亩,仅此一项就吸纳社会资金1.9亿元。全区经营面积500亩以上非公有制林场已达116家,千亩以上10家,3000亩以上4家,5000亩以上2家。林业大户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生产水平。”黄山区林业局局长朱旭东颇有感触地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活力大大增强,社会投资集约化营林持续升温,各地造林营林投入大幅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以来,全省营造林总投入达5亿多元,同比增长20%左右,其中社会各种主体营造林投入占总投入的90%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着各地造林投入的大幅增长,促进了林业的迅速发展,林产工业也异军突起,为现代林业奠定了基础。宁国市林业企业迅速发展到438家,其中千万元企业16家,亿元企业3家。2007年新增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林产品加工企业23家,新增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3家,形成了森林食品、人造板、建材等加工体系,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林业二、三产吸纳了全市半数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该市2007年林业总产值达21亿元,现代林产业初具规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定心:“种绿”增收两不误 tujian.org
今年年初,罕见的冰冻雪灾给宁国市的林业造成了严重损害,但丝毫没有减少林农投入林业的热情。冰融雪化之后,竹峰、甲路等乡镇的林农抓紧清理雪压木,及时补种毛竹等,一片繁忙景象,与往年的雪压后要计划砍树形成了鲜明对比。问及原因,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是:“发下林权证,树是自己的了,能不上心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样,在滁州市南谯区,1700多亩石质荒山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林改后,这些过去造了几十年都未成功的石质荒山也被人“抢包”一空。区林业局局长郑田生感慨地说:“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民最懂得自己的利益从哪里来、到哪里找。”韩柏泉说,过去为什么会出现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因为林农从林地、林木中得不到实惠。一旦调整好林业产权关系,将山林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交给农民,农民经管山林和增加收入就进入良性循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我省有林地面积全省第一的祁门县,彭龙乡环砂村农民汪永隆有一本“绿色存折”,这是他家的森林股权证。他将自家44亩山林“存入”彭龙联合林场,由林场负责植树,自己则可享受林木成材的收益。股权证上记载,2004年汪永隆获得杉树间伐分红1760元。随着树木逐年长大,他的“利息”还将不断增加。在祁门,这类股份制林场有200多个,人工造林有45万亩。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区,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2007年祁门县林业总产值增长到7.6亿元,占GDP总量的近30%,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森林覆盖率也从2003年的81.3%跃升至现在的85.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