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安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重视参事文史工作 发挥参事馆员作用
2009-06-22

安徽新闻网5月14日电 在政府设置参事室、文史馆,是我们党运用统一战线理论,加强国家政权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举。1953年和1955年,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和省政府参事室先后成立,伴随着安徽建设与发展,至今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不平凡历程。 tujian.org

  岁月更迭,安徽历届参事和馆员始终坚持与党和政府风雨同舟,始终与改革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始终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同频共振,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统战联谊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既当群众的贴心人,又当政府的参谋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密切关注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对政府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对省委、省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发挥了重要的渠道沟通作用,对团结各方面力量发挥了重要的统战联谊作用,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建国初期的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到70年代初的“大包干”,再到现在的我国农村新一轮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及其配套改革,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都融汇着安徽参事们的心血;从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到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及党的建设,每一个领域都凝结着参事、馆员的汗水。被称为参事楷模的郭崇毅,他把反映人民呼声、关心人民疾苦作为终生的事业,把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建良言作为不懈的追求,三次上书中央,在全国率先呼吁实行“大包干”,在农村改革的关键时期和重要环节,对重大政策的研究出台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参事室、文史馆是集聚贤才、富有谋略的智囊机构,是反映民情、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是弘扬传统、引领文化的重要阵地。参事、馆员已经成为安徽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的上、离不开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加强参事文史工作,对于发展民主政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对于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参事文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对参事文史工作更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我们狠抓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参事文史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参事、馆员努力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有力推动了全省参事文史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组织上重视。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要把参事文史工作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情况,都及时向参事、馆员通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些重要会议都邀请参事室领导和有关参事列席;省委常委会和省长办公会连续多年听取参事文史工作汇报,帮助解决队伍建设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政策上支持。省委、省政府多次下发文件推动参事文史工作,不断强化参事室、文史馆的职能作用,在机关建设、经费保障、调研考察等方面都提出明确要求,努力为参事、文史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参事文史工作提出要求。省领导高度重视参事、馆员建议,并根据工作需要给他们出题目、交任务,及时阅批《政府参事建议》和馆员资政建言,每年对参事建议的批示率达到80%以上。三是制度上保障。为提高参事、馆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参事、馆员聘任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坚持省领导与参事、馆员的沟通联系制度、建议批示的落实反馈制度、专题研究的联席会议和联络员会议等制度,不断拓宽参事的知情渠道,有效保障了参事文史工作的开展。新的时期,参事文史工作更需要重视和加强,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精神,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为参事文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搭建好工作平台,拓宽听取意见的渠道,充分保障参事、馆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参事在政府决策中的参与度,馆员在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充分体现参事文史工作的创造价值,激发参事、馆员的工作积极和创造性。进一步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切实关心参事、馆员们的健康和生活,大力支持他们的调查研究活动,着力营造一个关心支持参事文史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把安徽省参事文史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前,安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欣逢千载难逢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还在持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但客观地看,推动安徽发展的有利因素不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逆转,安徽省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阶段性特征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经过多年持续较快发展的能量积聚和不断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积淀,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以及政策等组合优势,安徽已经跨上了一个黄金发展期,迈上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崛起平台。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心和决心,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埋头苦干,努力赶超,早日实现安徽崛起的大业。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中心任务,也是参事和文史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核心所在。全省参事、馆员和参事文史工作者要立足安徽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主题,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需要上有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要立足推进科学发展,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民主参与,这是参事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发挥自身优势,化危为机,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政府工作是一个考验,同时对我们参政咨询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参事、馆员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紧密结合安徽发展的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前瞻性问题和突出矛盾来开展调查研究、参政咨询,做到服务大局有高度,建言献策有深度,民主参与有力度。当前要围绕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对事关安徽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对于省委、省政府谋划推进的重点工作,包括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规划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工作,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掌握动态情况,多献妙计良策。尤其要发挥好参事、馆员在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加强与海内外的联系,与社会知名人士的联系,积极引进各类投资者,做安徽广聚外资、招才引智的桥梁和纽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要着眼保障改善民生,更好地发挥为民服务的作用。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民生,越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做好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不仅是践行宗旨、履行职能的长期任务,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环境。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剧,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参事文史机构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紧密、反映民情可靠、体现民意充分的优势,着眼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困难,传达群众诉求,真心实意地帮助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高度关注和跟踪督查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对民生工程、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作调查研究,多作参政咨询,为政府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多做贡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要致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发挥文史馆员的独特优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弘扬传统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是当前提振群众信心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内容,也是广大文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任务。安徽作为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省份,资源需要发掘,精神需要光大,品牌需要强化,形象需要提升,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文史馆是专家、名人集聚之所,是文人、大家荟萃之地,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参与者。广大馆员和文史工作者应当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安徽软实力和凝聚力的新需求,立足安徽地方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办馆宗旨,“以文兴馆”聚人气,“文以载道”聚才气,发挥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以文会友,善结文缘,宣传安徽,推介安徽,提升安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聚焦皖北:宿州工业“三年倍增”升级至“五
    ·安徽省高考方案明年拟再作调整
    ·七部门搭建钢材产需对接平台
    ·合肥至武汉首列动车今晨7:50发车
    ·首期安徽地方债今起发行
    ·安徽省积极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三
    ·合肥市举办2009年首季银企对接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