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天,50多个极夜,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19名队员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南极大陆度过了漫长的越冬期,在中山站度过的这些日子让他们难以忘怀。 tujian.org 越冬期间,极夜是对大家最大的考验。近两个月没有阳光的日子会让任何正常人的心态都发生微妙的变化。曾多次在南极越冬的站长徐霞兴说:“极夜的日子里千万不能让大家闲下来!”于是,每周选一个晚上,全体队员都来到餐厅,听其中一名队员讲课。讲课内容大都与队员所从事的工作、研究有关,如机械修理、南极石欣赏、陨石鉴别、极光和气象研究等等,每次课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徐霞兴说,越冬队有很多年轻的小伙子,80后的就有5名。年轻就有活力,他们利用站上的健身器材制订了各自的健身计划。一个冬天下来,小伙子们的身体比刚来的时候强壮了许多。在他们的带领下,岁数大点的队员也开始锻炼,有个好身体比什么都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站上所有的娱乐设施都被充分利用起来,还举行了乒乓球、台球、扑克等比赛。尤其是台球,实行的是循环赛制,几轮比赛下来,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时间离开祖国离开亲人,思念的酸楚是很难克服的。在这里,与国内联系的方式很单一——打海事卫星电话,但这种通话方式的费用比较高,每分钟1.98美元。为了方便队员与国内联系,越冬队使用了一个名叫Meteo的软件,增加了电话的国内短信收发功能,队员可以通过申请到的账号经过充值后与国内的亲人朋友互发短信,每条0.5元。来自武汉大学的越冬队员张辛说,这个程序可以方便队员与国内的联系,通过它还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一条短信报平安,一封邮件传心意,短信加邮件,天涯若比邻,减轻了队员的思念之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南极越冬充满着惊险和未知的困难,这里有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有速度达每秒50米的大风,有漆黑的极夜。在这样的环境下,越冬队成功完成了一次400公里的国际护送任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年7月1日,正值南极的极夜时期,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越冬队员一行10人乘坐两辆雪地车抵达中山站,执行每年一次走访中山站的任务。按照计划,戴维斯站一行人员将在中山站停留2天,完成南极纳拉湾海冰调查以及与中山站的合作科考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关任务在2天内很顺利完成了。就在戴维斯站队员准备返回的时候,出现了意外,他们的1辆雪地车发生了故障,无法启动。徐霞兴说:“修理工作持续了好几天,故障始终无法排除,最后我们决定护送戴维斯站人员返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月11日上午9时,护送队沿原路向戴维斯站出发。徐霞兴说:“我6次进入内陆冰盖,但还从未在这样的条件下走过。当时能见度很低,我只能紧盯着前车的尾灯以防走失,但为安全起见,又不敢跟前车太近,因此一不小心就会看不到前车,要赶快用对讲机喊话,再次汇合后继续前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行进途中,澳大利亚的雪地车出现了4次侧翻事故,幸好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澳大利亚的雪地车履带比较窄,使车体重心不稳定,行驶期间驾驶员又看不清地上高低起伏的状况,当车辆重心开始偏移的时候,在风的作用下就发生了侧翻。徐霞兴说:“出现这样的情况,队员们就要进行舱外作业,将侧翻的雪地车捆绑后再拉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的队员是好样的!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风雪顺着队员的袖口、脖领子直往里钻,化了立刻又冻住,摘手套的时候都要先敲打一下冻结的冰雪才能摘下来,队员们脸上、脖子、手腕都出现了冻伤,可我没听到过一句怨言。”徐霞兴说的时候难抑激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抵达目的地并休整了几日后,护送队又踏上了返回中山站的路程,一样的低温,一样的风雪,一样的漆黑。赶回中山站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时多了,中山站上留守的15名越冬队员并未入眠,而是打开站上所有的灯,欢迎英雄的归来。负责护送任务的队员于秋杰回忆说:“老远看见中山站亮着灯,心里就很激动,当看到队友们举着的方便面箱子上写着‘欢迎回来’4个字的时候,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去跟他们拥抱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南极越冬,有多少人经历过连续1300多个小时的黑夜,他们经历了,也发生了变化,队员们越加成熟了。 中图社记者 刘奕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