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新闻背景:叶笃正 耄耋之年仍“笑揽风云动”
2009-05-19

中图社北京2006年1月9日电题(记者杨维汉)“明天白天,多云,风力二、三级,最高气温零摄氏度……”听着天气预报播报,谁会想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为天气预报系统的建立默默耕耘;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老人对我国气象学、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殚精竭虑。 tujian.org

“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肯定,更是授予气象科学界这个群体的。”今天,这位老人走到台前,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在媒体的闪光灯前微笑着,平静而泰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就是我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家至上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是新中国的成立召唤我回到祖国,使我有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舞台。”早年留学美国的叶笃正,学成后最担心的就是报国无门。“国家的需要,科学的前沿成为我科学探索的指南。”这成为他多年治学的基本准则之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叶笃正曾经和美国好友卡普兰教授有过一段简短的对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你一直在美国工作,会写出更多的文章。” tujian.org

“文章数量固然可以说明成绩,但美国能给我建立一个研究所,带领大量同行一起工作,为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机会吗?不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于是叶笃正把“科学工作者既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更要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条理念贯穿于科研始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祖国丰富的气象资源也为叶笃正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叶笃正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以及它们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影响着东亚天气和气候,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他和同事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我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叶笃正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的理论,解释了大气环流中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为主导,这一学术界的长期争论的问题,在天气预报业务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科研一定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叶笃正心里生根发芽。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了中国气象业务服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对科学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承认,也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的最高奖——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叶笃正的治学格言中最重要一条:想国家之所想,及国家之所及,看准国家的需求,并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