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社上海1月6日电(记者 叶锋)6日,上海举行全市性的慈善大会,首次由政府出面为参与慈善事业的民间组织、企业及个人设立、颁发“上海慈善奖”和“抗震救灾捐赠特别奖”。共有106个单位及个人获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多年来向各类公益项目捐赠1900多万元的香港企业家唐翔千荣获“慈善捐赠个人奖”,近8年来共捐款5亿多元的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荣获“慈善捐赠集体奖”,身患神经肌肉疾病但长年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上海市民朱常青荣获“慈善行为奖”……这份获奖名单中,既有家境寻常的市民,也有身家过亿的富翁;既有不少本地的个人、集体,也有来自港台及海外的企业,鲜明地体现了上海慈善事业的特色。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获得“慈善捐赠集体奖”的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从事慈善事业已有10多年,用于社会公益方面的善款已达数千万元。该公司董事长刘瑞旗说,最初捐钱做慈善,是想“把赚来的钱捐掉一点”,以改变人们对各类企业普遍存在的“无商不奸”等的负面印象,后来慢慢就“有了瘾”,开始体会到一种企业责任感,并能从受助者生活的改善中得到一种满足感、成就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统计显示,目前上海登记的慈善组织已达1100多家。自1994年至2008年间,上海全市社会募捐的资金总量超过50亿元,募集衣被超过1亿件。目前,全市各基金会年度公益支出达7亿多元,资助140多万人次;服务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每年提供无偿或抵偿服务达200多万人次,折合资金两亿多元。仅去年,上海为地震灾区募集的款物总计超过25亿元,创下了上海募捐史上的记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出席上海慈善大会的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慈善不仅是捐钱捐物,企业等社会力量应不断创新慈善方式,提供更多项目、服务参与慈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振耀表示,去年的抗震救灾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慈善事业的水平,这不仅表现在数额巨大的捐赠款物上,更体现为慈善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道德氛围和社会风气,这种氛围和风气是慈善事业继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组织在慈善方式、内容方面进行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