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结构调整何处着力(政策解读·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9-05-19

调整分配格局

优化产业结构

改善城乡结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调整地区结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有外部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结构不合理等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更为凸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行业层面看,一是盲目发展,产能过剩问题明显暴露。二是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三是产业集中度低。行业缺乏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市场控制力弱。四是大量落后生产能力需要淘汰,市场竞争秩序有待整顿规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企业层面看,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普遍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二是能源资源消耗过大,成本偏高,产品缺乏竞争力。三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四是装备水平不高或者更新不及时,新度系数低,技术含量不高。五是管理方式粗放,经不起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冲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消费和投资不协调、外需和内需不协调、一二三产业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等“软肋”,同样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此将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继续做好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工作,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近日,国务院已明确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拉动汽车消费,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正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制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9个重点产业的振兴规划。同时,还将制定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动钢铁、电解铝、汽车、水泥、纺织、烟草等行业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此外,将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现代物流、融资信贷等工业服务业,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软件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是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是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承接能力的政策措施,鼓励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