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社福州1月3日电(记者来建强)记者从福建省科技厅获悉,近日,由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承担的该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沿海有害赤潮生物检测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的验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介绍,该项目针对福建海域4种典型有害赤潮生物,设计开发了16条特异性脱氧核糖核酸(DNA)探针,筛选了5种特异性较高的细胞凝集素(Lectin)探针,制备了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全细胞抗体,建立基于免疫荧光技术的赤潮生物检测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研究人员在DNA探针基础上,开发了一条纤小裸甲藻特异性的肽核酸(PNA)探针;建立并优化检测方法,主要探针阳性检测率在90%以上。研制出Lectin和DNA两种试剂盒,对有害赤潮实现了快速检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该项研究还查明了链状亚历山大藻毒素种类和组成,制备了毫克量级的高纯毒素、纯度达到95%,发现并确认了一组与毒素相关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制备了毒素指示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建立了免疫蛋白质组学和蛋白探针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已申报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已在美国基因数据库提交并登记了7条赤潮生物DNA序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有效提高有毒有害赤潮发生预报的可靠性,有利于减少有毒有害赤潮发生对渔业、养殖业产生的经济损失,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应用该技术对于推动我国海域海洋环境监测和减灾防灾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