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扬州政府机关借用数千人每年花费2亿多
2009-05-19

中图社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汪晓东)“在市级机关100多个部门中,有50个部门办了76种刊物,内部人手不够,还借用外来人员。目前,扬州机关部门借用人员高达数千人,财政为此一年要花费2亿多元。我们的钱就这样用的吗?”在日前举行的江苏扬州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季建业对形式主义和人浮于事的情况予以痛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机关借用人员数千人,对于一个地级市,这不是个小数目。记者采访了扬州市人事局办公室一位负责人,据他介绍,根据2007年的年报,扬州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9万多名,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就有1.8万多人。他表示,机关借用人员不在人事部门的管理范围,因此具体情况他们并不掌握。 tujian.org

对于机关借用人员问题,扬州市有关人士认为,可能要综合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是有事没人干,还是有人没事干?”扬州市一位部门负责人说,如果是有人没事干,那肯定不行,是典型的人浮于事,必须纠正。但问题在于,现在很多机关部门存在有事没人干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举例,在他们机关,就有一些临时借用人员,主要干一些资料整理的工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临时借用一些人来做,他们也愿意,我们也节约开支,一个月300元。如果专门招聘大学生来做这些事,他们也不安心,也不一定做得好,而且成本也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说,借用一个人,一年开支两三万元,而且社保等也不用管。但是,招聘一名在编人员就不同了,一年开支10万元都不一定打得住。“招聘一名在编人员的费用,可以借用四五个人呢!这也是机关控制成本的办法。毕竟,机关部门的预算就那么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扬州市人事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机关借用大量人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机关编制紧张。为此,以前他们曾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一个编外工勤人员的使用办法,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合同管理,工资由财政支付,属于“占编不进编”,他们的待遇与在编人员不一样。“确实人手不够。”他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真是因为人手不够同时编制紧张,那么,临时借用一些人员,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工种,倒不失为一种办法,问题在于,会不会因此出现“闲着媳妇请保姆”的情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扬州市财政局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表现出这样的担忧。他说,机关部门借用人员,费用由各单位自己承担,因此,严格地说不属财政支出,财政负担的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但不管怎么说,都是政府出的钱、单位出的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说,机关人手够不够,工作量多不多,的确很难衡量。机关部门的确有人手不够的情况,但同样也有形式主义、人浮于事的情况。“书记批评的部门刊物和简报的问题,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不但浪费,还要养人,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无效劳动。” tujian.org

季建业表示,要彻底清理整顿机关部门内部刊物,恢复简报的本来面目。获准保留下来的简报,一律不准彩印,不准搞得像杂志。“大家要集中精力抓发展,把功夫下在为基层服务、为老百姓办实事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