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社记者 沈刚 高柱 中图社通讯员 陈吉林 tujian.org 12月29日下午,经历了大地震灾难的北川县擂鼓镇的羌族村村民们在临时安置点上,正在盛装排练羌族腰鼓舞。两天后,她们将在全镇大集会上一展英姿。中图社记者 于文国 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失去的亲人,永远离开了。活着就是万幸,好好地活。”67岁的母光英,今天再次回到北川县城废墟祭奠亲人。她告诉记者,自己失去了5位亲人,但为了幸存的两个孙女,为了那些关心、帮助她的人,她得好好活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半年多的时光,足以使人忘却无数人与事。但,“北川”二字永远令人刻骨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走进北川县城废墟,东歪西倒或垮塌的建筑物满目皆是,冰凉、扭曲的钢筋自残壁灰土瓦砾之中伸出。在遭受“5·12”特大地震重创后,9月24日,满目创痍的北川县城又遭暴雨泥石流袭击……大自然将风光秀丽的县城破坏得支离破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地震虽然毁灭了这座山区小县城,但却无法震垮北川人坚强不屈的精神。 tujian.org “房子倒了,人的精神不能垮!”漩坪乡井家村村民黄福国等四人刚从山上陡坡爬下来,他们经过县城废墟时对记者说,国家虽然有补助,但自己的生活,还得个人去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还要出去打工。我能行!”41岁的黄福国乐观地说。他的父母都60多岁了,一个孩子在乐山读职大,一个孩子在读高中,他相信能通过打工掌握自己的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震前,黄福国夫妇在北京市朝阳区一个工地上打工,每月约有2000元收入。震后,公司给每个灾区农民工发了1000元。“这些钱加上政府补助,让我们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现在,我必须为自己的家庭做更多的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重新拥有一个新家——这是大多数北川人最迫切的愿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于北川县城遭受严重破坏,且周边环境已不适宜建设新县城,所以北川新县城将在邻近的安昌镇建设。此前,北川县城的幸存者大多已被安置在北川擂鼓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春节前,我就可以搬入新房子了。”擂鼓镇茨沟村36岁的村民张元军,正在忙着建造新的永久性住房。利用政府给的1.9万元,以及自己在江苏无锡打工7年攒下的积蓄,买下了168平方米的地皮,盖起了带有明显羌族风味的两层小楼。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看到没有?我这房子是钢架撑起来的,完全可以抵挡10级地震!”张元军在新房的钢架上自豪地说。 tujian.org 茨沟村主任尹显波告诉记者,他们村有15人遇难,80%的村民住房倒塌。如今,70%的村民已建起新房。但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的“心灵家园”也重建起来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几名村民正在唱卡拉OK。和着《羌魂》的音乐,她们高歌吟唱。而在羌族祭祀塔前的小晒场上,村民每晚都会跳羌族“锅庄”。“生活总会好起来的,我们不能总沉浸在悲伤中,要有信心!”尹显波说。 tujian.org 下午14时18分,记者正在擂鼓镇采访,余震再次袭来。几秒钟内,大地颤抖了三下。事后,记者得知,这次余震发生在青川县和江油县交界处,震级为4.9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没事的。大家都习惯了。”擂鼓镇腰鼓队队长姜成芝平静地说。余震过后,穿着民族服装的几十名腰鼓队员继续在鼓点中起舞——他们正在为新年表演做最后的排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腰鼓队成立已有两年,曾带给镇上居民许多快乐。震后4个月,他们强抑悲痛,重新开始排练、表演。“我们需要欢乐。我们需要带给大家信心!”姜成芝说。 tujian.org 尽管悲伤记忆依然顽固,但点滴的欢乐元素正在逐渐驱逐伤痛与消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县城废墟的垭口边,64岁的周好君正在摆摊销售腊肉。旁边的小贩,有卖纪念地震图册的,有卖土特产的,有卖羌族工艺品的……到了周末,生意好的小摊,销售额能有上千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活仍要继续,我们可以从头再来。”在地震中失去3位儿子的周好君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图社四川北川12月29日电)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