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安徽“白宫书记”涉嫌害死举报人被起诉(图)
2009-05-19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安徽阜阳花费3000万元建造的政府办公楼酷似美国白宫,引发争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安徽阜阳市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涉嫌动用司法机关报复陷害举报人,导致举报人李国福在监狱中非正常死亡。近日,张治安被安徽省芜湖市检察机关以涉嫌报复陷害罪移交审查起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犯罪嫌疑人张治安案发前系阜阳市颍泉区委书记。经芜湖市人民检察院反渎侵权局侦查查明,2007年8月中旬,张治安收到他人擅自截留并转交给他的一封举报其经济问题的举报信,分析认为系原阜阳市泉北贸易区管理委员会经济贸易发展局原局长兼安曙房地产公司原董事长李国福所为,由此产生报复意图,要求颍泉区人民检察院严厉查处李国福的经济问题,并责骂检察长汪成要求加快办案进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达到陷害报复的目的,张治安收集相关材料,拟定《特大举报!!!》的标题,编造李国福有重大经济问题和雇凶杀人举报材料,并分别寄送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后,张治安要求公安局调查《特大举报!!!》材料中的李国福雇凶杀人的情况,要求纪委调查李国福有无受贿问题,要求颍泉区人事局调查李国福子女工作是否有假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检察机关查明,经汪成授意,反贪局负责人、案件承办人在检察委员会上建议对李国福以涉嫌贪污12万多元、挪用公款9万元进行立案。汪成表示同意,并说区委领导很重视。与会人员一致同意立案,并决定刑拘、搜查李国福。在抓捕李国福时,检察院还控制了李国福妻子袁爱平、女婿张俊豪。张治安、汪成均认为不能放走二人。随后,张治安召集汪成、市公安局颍泉分局局长万传红、颍泉区纪委书记赵学民和颍泉区政法委书记吕登虎开会,布置公安局调查李国福雇凶杀人案,检察院调查李国福经济问题,纪委调查袁爱平、张俊豪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国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疾病,不适宜关押。看守所提出变更强制措施,汪成不同意。汪成在提审时以清退李国福子女工作等威胁李国福,要求其不得再说有关张治安的问题。李国福被迫写了悔过书。汪成向公诉处施压,公诉部门负责人和承办人在部分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本应退回补充侦查的情况下,未认真审查即仓促结案。在讨论是否对李国福提起公诉的检察委员会商,汪成面对不同意见,谎称部分贪污事实已向上级检察院请示并得到认可。2008年3月4日,检察院对李国福提起公诉。张治安多次向颍泉区法院院长打探案情,并授意重判。3月13日,李国福在监狱自杀死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检察机关认为,张治安、汪成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举报人实施报复陷害,致使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受到严重损害,严重破坏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其行为已触犯刑法,涉嫌报复陷害罪。二人系共同犯罪。张治安在侦查后期对其所涉嫌的犯罪事实予以翻供,无悔罪表现。汪成认罪态度较好。为保护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维护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遂依法移送审查起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国福多次上访反映张治安建豪华办公楼、占用耕地、受贿等问题。李国福死亡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影响恶劣。(程士华 王圣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