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军营报告)少数民族军人与汉族军人共同戍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图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张汨汨 王洋 樊永强)如果李顺国自己不说,战友们谁也看不出他是个朝鲜族人。这个眉目清秀的年轻战士,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从小就接触朝鲜语和汉语,用两种语言说话,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难。”李顺国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的老家在辽宁省宽甸县的下露河朝鲜族自治乡。当地的朝鲜族学校同时教授朝文、汉语、日语、英语。高中毕业后,李顺国报名参军,成为边防部队的一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顺国说,他的家乡有这样一句话:好男儿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他说:“我从小就向往军营生活,渴望报效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到了部队,李顺国发现自己的汉族战友们对朝鲜族语言和文化充满了好奇。在部队首长的安排下,李顺国和其他的朝鲜族战士定期为战友们教授朝鲜文,介绍朝鲜族的文化习俗、朝鲜族同胞节日时的秋千、跳板和摔跤。 tujian.org “我对朝鲜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到自豪,我同样为汉族的灿烂文明而倾倒。朝鲜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从小就有幸掌握两门语言,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李顺国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0%以上,但边疆很多地区却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很多边防连队的少数民族官兵都来自本地,他们成了部队与当地群众沟通的桥梁。”解放军总政治部群工办一位负责人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蒙古呼伦贝尔军分区的蒙古族军官宝常锁军龄已有20年了,他对这一点深有体会:“边境周边有很多蒙古族牧民,蒙古族官兵去宣传边疆政策、管边控边,语言和感情上都便利得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宝常锁当过四年边防连长,他常和战士们到周边牧民家里“串门”。日子久了,牧民和连队感情很深。 tujian.org “有的哨所打不出井水来,牧民就赶着马车长期给哨所送水;连队也经常给牧点送医送药,打牧草、修机械。”宝常锁说。在牧民的帮助监督下,连队的辖区管段非常安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对于宝常锁和李顺国,新疆军区哈萨克族军官努尔兰·哈那皮亚的经历要特殊一些:他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军区野战军里的“民族连”。 tujian.org “连队里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回族……汉族是我们这里的”少数民族“。”努尔兰说,“几个民族的风俗和语言都很相近,大家在一起生活,相处非常融洽。” tujian.org “民族连”遵从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和饮食习惯,但执行的任务、接受的训练都与普通连队相同。大家生活上亲如兄弟,训练中却在较着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一届新兵,其中3个战士都叫”买买提“。”努尔兰回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区别,连里按照籍贯把这3个士兵分别叫塔城买买提、喀什买买提、库尔勒买买提。后来又分来一个叫买买提的喀什籍士兵,连队只好再区分为大喀什买买提和小喀什买买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巧得很,四个买买提都有一个女朋友或者姐姐叫”古丽“。”古丽“们都来信鼓励各自的买买提好好干,决不能给共有的名字丢脸。”努尔兰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到了年底,塔城买买提立了三等功,大喀什买买提被评为优秀士兵,小喀什买买提受到嘉奖,库尔勒买买提当上班长,还入了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参军是为了保卫祖国,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努尔兰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已经成为班长的李顺国也有同样的感受:“当兵五年,村里的朝鲜族和汉族邻居们都说我变得成熟多了。当兵前,我经常感冒,现在身体素质强多了。我不仅体重增加了,甚至还长了个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的表弟最近给我写信,问当兵的感觉怎么样,我回信说:欢迎你来军营,好男儿一定要到部队来锻炼锻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