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社香港12月26日电(记者孙浩)小渔村如何发展为工业区,再到人口密集的大社区?香港日前发行《观塘风物志》,回首观塘自南宋至今700余年的沧桑变化,并由街里街坊亲自提供“口述历史”,为读者重现香港发展的真实历史素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观塘风物志》由观塘区议会和观塘民政事务处制作,是第一本介绍该区风土人情的书籍,并邀请到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作封面题字。目前该书已分发至公共图书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责编撰《观塘风物志》的梁炳华表示,花了约两年时间编撰此书,访问了逾百人。梁炳华曾为多区编撰风物志。他介绍说,观塘最吸引人之处是城市发展的过程,从荒山、乡村到高度工业化的卫星城市,再发展成为有工做、有消闲的社区,从中可以看到香港市民在艰苦环境中的拼搏精神。 tujian.org 梁炳华说,编撰风物志的最大困难是旧文献、旧书刊很少。但《观塘风物志》最特别之处是邀请到区内的老街坊、老朋友亲身提供“口述历史”。在《人物忆昔篇》中,区议会前主席、资深议员、学校校长等多位长年在这一地区服务的人士分享个人感想;见证七十年代工业兴旺的司机回首往事;世代居住鲤鱼门的家族后人以及茶果岭村长讲述半世纪的所见所闻。 tujian.org “观塘”早期写作“官塘”,古时是晒盐的地方,有人称之为盐塘,又由于盐塘由官府所管理,故称为“官塘”。书中分篇章讲述“观塘”地名的由来,讲述明清文人雅士笔下的观塘知名地点鲤鱼门,还有鲤鱼门居民讲述区内的历史建筑,并回味盐业、打石业等一些已消失的传统行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观塘面积1130公顷,人口59万左右,是九龙最大的工业区,也是香港第一个新市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