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除了赔钱,熊市还带来什么
2009-05-19

熊市一年,超过八成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更有两成多股民亏损在70%以上。回顾惨淡的2008年,近九成被调查者对中国股市的表现颇不满意。然而痛定思痛,咱们散户总要从熊市里学到点什么,否则岂不白交了学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陕西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在今年折戟沉沙的故事。有句评价让记者记忆深刻:“他原本只是一位‘营长或排长’,领着小规模资金打打冲锋还可以,但一下子做到‘兵团司令’,摊子太大,肯定适应不了。放着做短线的长处不用,去学并不擅长的长线持股,其败早已注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句话是任何成功的前提,也是炒股赚钱的基础。上面这位私募高人“扬短避长”,结果被投资者闹上了法庭。而记者认识的一位前辈,虽然已经在股海中沉浮了十多年,历练不可谓不丰富,06、07年的牛市中也做得风生水起,但当熊市来临,下行趋势确认,自认为不会做短线的他立刻金盆洗手,即使有反弹也视而不见,成功保住了胜利果实。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面对纷纷扰扰的股市,认清自己的能力范围,恐怕是小散们首先要做的功课。和研究实力雄厚、消息来源广泛的基金、保险等机构相比,散户有什么优势?抛去个别具备特殊消息源,或者市场感觉好、短线能力强的“最牛散户”不论,普通散户最大的优势就是咱们没有资金成本和业绩压力(当然前提是你没有借钱炒股),牛市来了可以满仓操作,熊市到了也能迅速空仓,不用考虑机构投资者必须遵守的投资限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然,仓位的灵活不代表就能赚钱,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才是炒股成功的必经之路。如果具备良好的市场感觉和丰富的投资经验,熊市中您也可以大着胆子搏几把反弹——只要认为收益大于风险,或者风险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如果您觉得没这金刚钻,也不必揽这瓷器活,大可像上面说的那位前辈一样,看清了股市的下行趋势就空仓,反正牛市总会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散户来说,牛市赚钱的难度远远低于熊市,咱们大可顺势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些道理都很简单,那为什么本次调查中高达72%的被调查者被套牢,超过22%的人今年亏损幅度高于70%?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坚持投资纪律,这才是投资大师高于普通人的制胜秘笈。无论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还是彼得·林奇的成长投资,或者说约翰·内夫的低市盈率选股和安东尼·波顿的反向投资,大师们赖以成功的投资方法大相径庭,但归结下来的共同点是都适合自身特点,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能够坚守纪律、持之以恒。

tujian.org

而我们的散户往往被市场或者舆论冲昏了头脑。小而言之,设置止损位应该是每一个炒股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可真正操作时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大而言之,价值投资被很多投资者奉若神明,但牛市泡沫、熊市寒流中又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不为市场所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熊市总令人财富缩水、灰心丧气,但在痛苦之余,熊市更能让投资者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投资行为。只有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并持之以恒,才能让我们穿梭于牛熊转换之间,始终微笑。(余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