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四合院里的圣诞节——洋节日在中国30年的变迁
2009-05-18
(新华调查)四合院里的圣诞节——洋节日在中国30年的变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图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万一)当西方传统的圣诞节气氛越来越浓时,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个著名四合院——西堂子胡同35号院子里,这几天格外忙碌。这个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清末重臣左宗棠曾经居住过的中国传统院落中,有人正在筹办一场热闹的圣诞聚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透过这个院落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假山、花园,看着古树下红衣红帽的圣诞老人和披灯挂彩的圣诞树,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别样的情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傲慢与偏见: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辛苦工作学习了一年,2008年末的圣诞节,该是我们一起放松和庆祝这个节日的时刻!在美妙的歌声中交换彼此的礼物,在自编自演的节目中为大家带来欢乐并获得精美礼品,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大联欢,在令人热血沸腾的音乐中尽情跳舞……”这是即将在西堂子胡同35号院举行的圣诞聚会的广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在30年前的中国,这种浸染了欢乐、相聚以及商业炒作等诸多元素的圣诞节号召,是不敢想像的。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过洋节日几乎是与崇洋媚外这个词语划等号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时候,多数人对过洋节日都很敏感,因为总有舆论会指责说,中国有那么多传统节日,干吗非要过洋节日?难道外国的节日比中国的好,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岂有此理!太崇洋媚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表示,“这种情绪在当时很正常,因为那时候我们是相对封闭和排外的,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傲慢与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种“傲慢与偏见”,让洋节日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根本没有市场,偶尔在沿海个别城市有一些庆祝西方节日的商业或自发活动,遭遇到的也经常是指责。一些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在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到来时,一般会选择回国度假或者到临近的日本、菲律宾等国家过节。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包容与欣赏:大大方方过洋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即便有不少的排斥和拒绝,在改革开放初期,打开了国门的中国,逐渐开始重新审视和区别对待洋节日,即便是从怯怯的萌芽开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香港兰桂坊的老板盛智文就在那时感受到了中国发生的变化。1980年底,盛智文到杭州办事,他入住的涉外宾馆为宾客们举行了一场小范围“圣诞晚会”。盛智文感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内地过圣诞节,这表明中国真的开放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同改革开放从特区、沿海地区起步一样,中国人对待洋节日的态度也是“南风北渐”,首先是广东、上海等地区在认识上突破了禁锢,然后开始逐渐影响全国。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广东等地的商家出于商业的目的开始积极渲染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等纯西方的节日,并逐渐形成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大大方方地过起洋节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表面上看,洋节日在中国的起步看似纯粹商业上的推动,但其本因是中国人随着改革开放而形成的心态上的开放与包容,对外来文化不再是一味地排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说:“在包容心下学会欣赏,这是中国人对待洋节日的一个重大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事实上,一开始仅仅是好奇的中国人,在逐渐接受洋节日的过程中也从文化层面和心理需要的角度发现了洋节日的积极因素,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蕴涵的感恩情怀,比如情人节对爱情的坦诚和表达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8年,从海外归来的陈紫楠女士回到北京,喜欢四合院文化的她开了一家名叫“Chief of Autumn”的西餐私房菜馆,从开业以来,每年的情人节、圣诞节都是这里生意最好的黄金时段,“除了外国人,这些年中国人来这里过圣诞节、吃圣诞大餐的是越来越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理智与情感:中国传统节日是主旋律
tujian.org

进入21世纪,洋节日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如今,每当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来临时,在中国许多城市都能看到头戴圣诞小红帽的服务员、听到玫瑰花严重脱销的新闻。洋节日催生的洋节经济,已经成了商家招揽顾客的噱头,过洋节也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在一片热腾腾的过洋节氛围中,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渐式微,也逐渐引发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忧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圣诞节前夕,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等高校的10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节之所以在中国受到热捧,根源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对自己传统的漠视和冷淡,是洋节得以盛行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于是,在洋节日盛行中国10多年后,中国人开始从理智和情感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到中国人蜂拥过圣诞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一些忧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引发忧虑的根源在于中国人怕年轻一代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丧失热情,忘记了自己文化的根基。我们当然不排斥外来文化,但我们的根基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中国节才是我们节日的主旋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还有学者撰文指出,对于洋节日的泛滥,我们不应劝导人们远离甚至抵制,而是应该以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以一颗不带文化偏见的心来客观审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容。在关注和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振兴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改革并丰富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使之更具有吸引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民众关注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法定节假日就是一个积极、明确的信号。 tujian.org

: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辛苦工作学习了一年,2008年末的圣诞节,该是我们一起放松和庆祝这个节日的时刻!在美妙的歌声中交换彼此的礼物,在自编自演的节目中为大家带来欢乐并获得精美礼品,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大联欢,在令人热血沸腾的音乐中尽情跳舞……”这是即将在西堂子胡同35号院举行的圣诞聚会的广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在30年前的中国,这种浸染了欢乐、相聚以及商业炒作等诸多元素的圣诞节号召,是不敢想像的。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过洋节日几乎是与崇洋媚外这个词语划等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时候,多数人对过洋节日都很敏感,因为总有舆论会指责说,中国有那么多传统节日,干吗非要过洋节日?难道外国的节日比中国的好,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岂有此理!太崇洋媚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表示,“这种情绪在当时很正常,因为那时候我们是相对封闭和排外的,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傲慢与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种“傲慢与偏见”,让洋节日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根本没有市场,偶尔在沿海个别城市有一些庆祝西方节日的商业或自发活动,遭遇到的也经常是指责。一些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在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到来时,一般会选择回国度假或者到临近的日本、菲律宾等国家过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包容与欣赏:大大方方过洋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即便有不少的排斥和拒绝,在改革开放初期,打开了国门的中国,逐渐开始重新审视和区别对待洋节日,即便是从怯怯的萌芽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香港兰桂坊的老板盛智文就在那时感受到了中国发生的变化。1980年底,盛智文到杭州办事,他入住的涉外宾馆为宾客们举行了一场小范围“圣诞晚会”。盛智文感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内地过圣诞节,这表明中国真的开放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同改革开放从特区、沿海地区起步一样,中国人对待洋节日的态度也是“南风北渐”,首先是广东、上海等地区在认识上突破了禁锢,然后开始逐渐影响全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广东等地的商家出于商业的目的开始积极渲染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等纯西方的节日,并逐渐形成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大大方方地过起洋节了。

tujian.org

“从表面上看,洋节日在中国的起步看似纯粹商业上的推动,但其本因是中国人随着改革开放而形成的心态上的开放与包容,对外来文化不再是一味地排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说:“在包容心下学会欣赏,这是中国人对待洋节日的一个重大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事实上,一开始仅仅是好奇的中国人,在逐渐接受洋节日的过程中也从文化层面和心理需要的角度发现了洋节日的积极因素,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蕴涵的感恩情怀,比如情人节对爱情的坦诚和表达等。 tujian.org

1998年,从海外归来的陈紫楠女士回到北京,喜欢四合院文化的她开了一家名叫“Chief of Autumn”的西餐私房菜馆,从开业以来,每年的情人节、圣诞节都是这里生意最好的黄金时段,“除了外国人,这些年中国人来这里过圣诞节、吃圣诞大餐的是越来越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理智与情感:中国传统节日是主旋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入21世纪,洋节日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如今,每当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来临时,在中国许多城市都能看到头戴圣诞小红帽的服务员、听到玫瑰花严重脱销的新闻。洋节日催生的洋节经济,已经成了商家招揽顾客的噱头,过洋节也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在一片热腾腾的过洋节氛围中,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渐式微,也逐渐引发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忧思。

tujian.org

2006年圣诞节前夕,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等高校的10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节之所以在中国受到热捧,根源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对自己传统的漠视和冷淡,是洋节得以盛行的原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于是,在洋节日盛行中国10多年后,中国人开始从理智和情感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到中国人蜂拥过圣诞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一些忧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引发忧虑的根源在于中国人怕年轻一代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丧失热情,忘记了自己文化的根基。我们当然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