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老头沟的军人们——探访中国驻边远地区军人的真实生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图社延吉12月22日电 青壮年人全都进城打工去了,这条叫老头沟的夹皮沟,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老头沟。 tujian.org 方圆上百里,只有十几户人家。由于没有人,这里从早到晚,都安静得如同另一个世界,听到的,只有风滤过山林的声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于没有人,这里的野猪和狍子成了灾,还有野鸡,可以在山林里随意地散步。有人说,谁要是丢了一袋白面在路边,三天后回去找,仍然能找到,因为这里压根就不会有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手机没有信号,一到冬天,白毛风一刮,沟里昏天黑地,看不到生命的迹象。这条老头沟,位于中国唯一的一个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条沟里,驻扎了中国军队的一支洞库部队。这些年轻的士兵,成为这条沟里最重要的生命符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薛文章在这条沟里已经守卫了19年,是在沟里守卫时间最长的军官。刚来的时候,他差几个月才满18岁,一脸的稚气。现在,他的孩子已经12岁了,正在延吉市里上小学。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分库主任薛文章的家乡是中国花鼓之乡——安徽省凤阳县,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显然比老头沟的自然环境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你要求不多,那么你的生活就不像想象中的艰难。”安徽人薛文章现在也能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始终是在微笑,让人能感觉到他的真诚。“我始终觉得我的前面,有阳光,有希望。”从他的脸上,看不到岁月的刁难,看到的,都是阳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薛文章和中国军队中的绝大多数军官一样,出生在农村,在军队中完成了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也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军队。“作为农村孩子,我相信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前提是你首先要付出。”薛文章强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教导员韩国也已经在沟里干了18年,他在营房的大门上,写下了一幅对联:“青山托起鸿鹄志,碧水抚慰平常心”。在他看来,平常心非常重要。他所在的营区里,地上见不到垃圾,门框上摸不到灰尘,过冬的柴火,被码放整齐得如同正在出操的士兵。“军人的精气,不能丢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生活的枯燥单调,仍然是官兵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沟里2007年才通了光缆,在此前,打电话都很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洞库的主任,个子不高的高哲还是充满了担忧。由于条件艰苦,洞库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年轻人来了。老一代的军人正在老去,新一代的军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更多一些,对寂寞的承受度弱一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军用弹药,油料的管理,是很专业的事,一般的人还干不了。”高哲现在到处寻求学习油料、军械等专业的大学生军官。在边防团的一个哨所,高哲碰到了一个从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的哨长,高兴得马上留下电话,热情邀请小伙子到他所在的部队工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能不能来还不好说。”高哲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于现在国家对边防部队的关注度很高,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也比较多,所以,年轻军官愿意选择荣誉感强的边防部队服役,都不愿意到沟里守卫洞库,因为那是一件需要长期忍耐并出不了成绩的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杨旭是老头沟里难得的大学生军官,他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油料本科专业,今年已经30岁,是金达莱哨所的代班哨长。小伙子科班出身,业务上很过硬,但他至今也没找到女朋友。“介绍了好几个,结果来哨所看过以后就再联系不上了。”杨旭显得很无奈,跟改革开放前比较,很多中国人已经不能接受两地分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老头沟,像杨旭这样30岁左右,没有女朋友的青年军官还有好几个。这是一件让领导们头疼的事情,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对于能否在这里继续干下去,年轻的军官们,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我的专业在这里很对口,我希望我能坚持下去。”杨旭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有一些无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考虑的,就是如何帮助年轻人在这里坚持干下去。”主任高哲说。为了帮助军官们找对象,机关发动了很多力量,包括军官的家属,来为未婚的军官们牵线搭桥,创造接触外界的机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几年,军队的休假制度也得到了落实,不再认为放弃休假留在部队就是作贡献,而是要求和鼓励军官把假期休完。“回家休假的,假不到期不让回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就在老兵退伍前,机关又派出车,把老兵拉到延吉市,先是让沟里的官兵们看看市区的繁荣,然后又安排老兵到市里最好的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绝不让我们的兵,在奉献以后,带着遗憾离开部队。”高哲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