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政府对企业的“保姆式服务”能扛多久
2009-05-18

采访中,新余市政府对赛维LDK“全天候保姆式”服务,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正是新余无微不至的服务,让赛维LDK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创造了业界的“速度奇迹”。但采访之后,记者要问:这种“全天候保姆式”服务,新余还能扛多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可否认,汪德和是讲信用、有魄力的人。但汪德和的信用和魄力,不是每个人都有。“政府换届,外商就换届”、“一任政府一个思路”,这些出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潜规则会不会在新余上演:汪德和一走,谁还会坚持再给赛维做“全天候保姆式”,即使做,能做到像汪德和一样“每个月到现场办公一次”的无微不至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余的光伏产业在集群,而汪德和对政府各部门的要求是“对龙头企业”全部实现“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在新余市人事局,年底本来就忙,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每个党组成员还要带队出省为赛维去招聘,这本是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分内事,却也由政府部门承担下来。“伺候”一家企业或许精力还允许,如果“伺候”一群企业,还不累得“吐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赛维扩张的“速度奇迹”让人称奇。一位在业内干了20多年的专家,看到赛维目前的规模瞠目结舌。他告诉记者:“从来没有见过规模这么大、发展速度这么快的光伏企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不少了解赛维的人都在替这家企业担忧:企业发展太快了,其内部管理和人才紧缺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记者曾去赛维公司总部采访,看到行政部门的大平台,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人却有成堆干不完的事,一件小事的处理,即使满屋子的人,却因为某人不在只能耐心等待。新余可以为赛维两个月内推平几座小山头,甚至可以让人事局成为赛维的编外“人力资源部”,但它能替赛维做内部管理吗? tujian.org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光伏产业影响巨大,尽管很多企业倒了,但赛维仍然在坚强地扩张着,正在上的几个项目动辄就是投资上百亿元。就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赛维在美国成功增发480万股美国存托股份(ADS),发行价格为41.75美元,共募集资金两亿美元,为赛维LDK缓解了部分资金压力,尽管彭小峰声称“公司现金流都很好”,但依然让人担心,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赛维的资金链能坚持多久?而新余当初两亿元资金的补缺,已经不可能再次上演,因为赛维“长大”了,新余市即使砸锅卖铁估计也填不满它现在的“胃口”。 tujian.org

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光伏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自无锡尚德率先在海外上市以来,短短两年内中国大陆已有9家光伏企业成功在海外挂牌。光伏产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建的硅料项目约33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如果这些在建的项目全部实现达产,年产能将达14万吨,而至2010年,全球的多晶硅需求仅为8万吨。目前,在江西省,南昌、景德镇、抚州、赣州、上饶等地都在“上马”光伏产业。全省已经拥有投产和在建光伏产业和关联企业16家,已建成投产的光伏产业和配套项目12个,计划新开工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24个。这不得不让记者产生“一窝蜂”的感觉,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势必造成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对此,新余除了呼吁要“合理布局,避免企业重复建设”外,似乎也无可奈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